您在這裡

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世界公民教育

  樂施會長期推動世界公民教育,藉由故事、遊戲、戲劇等方式讓孩子了解貧窮、社會不公義等全球問題。香港樂施會世界公民教育資深推動者李嘉敏,以「互動教育世界公民」為題,透過樂施會的經驗、實際與觀眾互動教學,讓夥伴以各種角度看見自己和世界的關聯。

口述:李嘉敏 / 撰文:盤惟心

樂施會:每個人生而平等

  樂施會有個簡單卻很難實踐的信念:每個人生而平等,並享有這五個基本權利:永續生計的權利、基本社會服務的權利、保障生命安全的權利、意見獲得重視的權利、被平等對待的權利。

  如果人生活在基本權利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人很難想像明天要做什麼,一年後要做什麼,更別想過未來。基本權利讓人有選擇、有發想機會,如果有人失去他應有的權利,我們有責任讓他重新獲取這個權利。「這不是做愛心事業,而是堅信人生而擁有。這是我們的信念。」

  無法獲得五項基本權利的人們,往往是因為貧窮。談貧窮好像很簡單,但貧窮背後的成因很複雜,它包含土地資源、種族歧視、氣候變遷、天災疾病等議題。要關心、解決貧窮,必須要從「製造貧窮的根源」改善,觀察這個群體為什麼落入貧窮的狀態,為什麼得不到基本權利的滿足。

  貧窮源於不公平,因為政策的不公平、主流社會的歧視或忘記關心某個族群的權利。有些人應該跟我們一樣獲得權利,卻得不到保障。李嘉敏認為貧窮是表面的結果,真正需要處理的是根源──社會的不公正,而解決問題不只有NGO和政府,每個人都應該盡一份力,讓世界再也沒有貧窮及不公平,但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作為教育工作者,可以站在第一線接觸年輕的孩子,激發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會只有一個人苦惱。

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世界公民教育

  樂施會的四個工作範疇分別為社區發展、人道救援、政策倡議及世界公民教育,李嘉敏主要投身於世界公民教育。「我對我工作的理解就是會想一些奇怪的點子或活動,或者讓你覺得神秘或奇怪的體驗,讓你發現你跟世界的關係。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對樂施會世界公民教育的演繹。」

  世界公民教育讓人看到自身跟世界有關聯,那實際上到底是什麼呢?

  李嘉敏在演講中進行互動小遊戲「開天眼」──直視一件尋常且普通的物件,但並非單純觀看外觀,而是嘗試輪流戴上不同的眼鏡──大自然眼鏡、原產地眼鏡、生產者眼鏡、五十年後的眼鏡,換另一個角度觀看尋常的事物,並說出自己的發現與感覺。

  平常我們不會戴上這四個眼鏡,這是為什麼?有可能是因為不喜歡,也可能是不知道、沒想過,或是怕麻煩、跟自己無關。「這個開天眼的過程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世界公民教育,看到這個世界是跟他有關的。」李嘉敏說道。樂施會認為的世界公民教育,簡單來說就是:看見自己和世界的關係,想要做一些事情,然後實踐。中間的過程包含知識、價值觀、信念意願、基礎能力層面,讓學生以後面對極大的世界議題,也不會覺得無力。

  要讓學生發現這個世界跟自己有關,並不是老師在課堂上苦口婆心地跟學生宣導就好。世界上有無數的議題,環保也好、剝削也好,許多人因為忙碌或覺得無關而不願了解。如何讓更多人思考世界跟自身的關係,這之間的過程並沒有絕對答案,因為每一個人與世界的關係可能都不一樣,但當他找到他的關係,就是他行動的起點。

  許多人認為世界公民教育就是說明現在的國際狀況,這個說法並非不對,卻非全面。「一個人的作為與不作為,有時候跟他知道多少沒有必然的關係。」李嘉敏認為,世界公民教育應提及議題背後的結構性因素,談不同地區不同人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學習的過程是參與式、賦權的,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連結。世界公民教育不是跟自己無關的,不是把問題歸咎於個人的可憐,也不是只有一個絕對答案。雖然這樣的教育速度雖慢,卻也能讓孩子對議題、世界、行動有更長遠的支持。

共好:看見自己也看見別人

  為什麼樂施會致力消除貧窮或背後不公平的部分呢?

  「記得以前在香港唸書,貧窮議題被放在地理課綱,老師上課就根據統計說明,世界上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吃不飽。但當時作為學生的我只是覺得:原來狀況比自己想像還好嘛,還有九個人吃得飽。」李嘉敏坦承,這是比較過去的思維,現在的教育則是思考:為什麼我們有足夠的資源可以讓十個人都過得很好,卻有一個人會吃不飽?

  過去十幾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已經減少五成,狀況雖然看似減緩,然而非洲及亞洲地區的貧窮比例居高不下,貧窮人口依然存在。十分之一吃不飽的人,不是只有今天挨餓,而是每天都在挨餓,生活在極端貧困中,收入跟支出皆不超過兩美元。這不單單代表飢餓,而是沒有就醫的錢、沒有安全的居所、沒有清潔的飲用水、沒有通訊設備,連基本權利都無法擁有。這些人並不是混吃等死,而是很努力地過生活,但現況卻一直都是如此。脫離極端貧窮的人們也並非日子一帆風順,他們成為弱勢就業人口,雖然有工作,但低工資長工時,工作環境不安全穩定,既缺乏社會保障及發聲機會,也無法長遠地改善生活,依舊處於相對貧窮的狀態。

  貧富差距的問題也存在已久。根據統計,全球財富排名前八名的富豪,其財富總額相當於全球最窮的三十六億人所擁有的資產總額。我們早已發現,資本主義的系統並不是設計給所有人,而是圖利既得利益者,讓他們在這個系統獲得更多的資源。除了貧富差距,氣候變遷的議題也不容忽視。目前全球最富有10%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50%,而最貧困35億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佔全球10%。然而,高碳生活的國家往往不受氣候變遷的影響,低碳的人口卻深受影響。「我們不能只讓那些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人獨自面對,那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氣候變遷背後不只是環保的問題,還包括社會公平的問題。」

  「當我們看見世界與我們的關聯,議題與我們關聯,我們才會發現並試著想辦法讓所有人都能溫飽、獲得基本的權利。」李嘉敏強調,解決貧窮議題並不是「做善事」,而是基於「共好」的概念──讓所有人都吃得飽,看到自身與他人的連結,進一步有所行動。那正是世界公民教育希望達成的目標。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幫助學習者,不論是成年人或孩子,獲得尋找連結的能力。樂施會相信,如果人願意鍛鍊以下七個世界公民能力,就能重新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在微小而具體的行動中,找到更多改變世界的可能。

鍛鍊的過程就是學習成為世界公民:七個公民素養

1. 同理心:同理心並非同情心,即使面對陌生人或是討厭的人,我們依然願意換位思考,好好聆聽。同理心是座橋梁,連結人重新看到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尋找不同的可能性和機會。

2. 謙遜好奇的心: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最正確」,就像瞎子摸象,我知道的和你知道的都只是一部分,我的正確跟你的正確都是對的,但我們可以交換觀點,察覺自己的盲點和限制,保持柔軟的心,讓彼此的世界變得更豐富。

3. 尊重感謝的心:不只說出感謝,而是能看見自己現在的生活是源於先人的耕耘結果,看見背後有什麼人在滋養我們的生活。每一個小行動都包含著許多人的努力。有些我知道,有些我不知道,我願意看到我所不知道的。

4. 哲學思考: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正確,有些人特別掌握話語權,以致其他人不敢吭聲。哲學思考讓我們在擁有同理心的同時也能保持思考、理解的心。

5. 系統思考:思考除了尋找真理、講事情有理由,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話語是否合理,試著看見跟自己不同的觀點。每一個全球議題皆龐大且複雜,我們在看到一個小問題時,應該看到背後的大圖像。根源問題不是一開始就看得到,而是隱藏在背後。

6. 人際力: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待在同溫層,交流相仿的觀點。如果有一天要走出同溫層外,與不同立場的人展開對話並找出行動的可能性,試想自己有能力嗎?跨出同溫層是學習的過程,當我們面對爭議,銘記沒有絕對的答案。

7. 實踐力:經過思考後,雖然我們想到的方案不一定完美,但我們願意先去行動,在過程中覺察是否還有自己仍不知道的,行動後再回來反思學習。

  透過理性與感性的反思,跳出善惡二元論,會發現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當我們與人真誠對話,以共識為目標,與他人、社會、整個地球建立「共好」關係,未來將有所改變。

把社會議題變成體驗

  樂施會互動教育中心透過專題探索活動,運用模擬場景和多元的參與式教學手法,將社會議題變成一個故事或體驗,讓孩子在參與過程中,了解氣候變遷、種族歧視或貧窮等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的社會議題。

  體驗包含學習素養的過程和議題探索,體驗之後反思觀察、整理分析,將自己的發現整理成有系統與邏輯的概念,或是思考背後更大的圖像。最後將學習連結生活,問自己「有」或「沒有」的原因,回去化為行動。

「長者貧窮戶外體驗」

  樂施會與ELDPATHY合辦「長者貧窮戶外體驗」,探索香港貧窮問題,讓參加者認識香港經濟弱勢及老人家的生活狀況。一般年輕的香港國中小學生對香港房價和水電沒有概念,因此體驗前會先做暖身,讓參加者對香港基本生活水平有基本概念,了解一位獨居老人有什麼需求,才進入社區體驗。

  體驗不只觀看或訪問,參加者必須輪流穿戴體驗衣服、綁上重物體驗行動不便,戴上特殊護目鏡模擬老花,實際到現場撿紙皮以賺足夠的午餐錢,瀏覽路上的房屋廣告感受房價。參加者辛辛苦苦地撿七斤的紙皮,然而到回收處換錢時卻只換到七毛,折合台幣大約只有五元。

  體驗開了頭,於是進一步問:為什麼會這樣?

  參加者體驗之後整理感受,探索背後的成因可能跟福利政策相關,又或是跟職業有關。他們發現,弱勢者並非沒有才能,但主流社會對長者「人老體衰」刻板印象,限制年長者的職業選擇。參加者也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刻板印象?我們可以做什麼?

「貧富宴」

  樂施會「貧富宴」探討貧富差距的成因,對勞工階層的影響、不同角色(包括消費者)的關係,思考自己如何回應。活動開始會先設定每個人的角色,如資本家、開發中地區的工廠工人、咖啡小農等,接著限時一小時模擬生產,賺到的錢決定今天的午餐內容。每位參與者盡力工作,然而最後計算產品數量、淨賺利潤,經過剝削,工人與農人的收入皆十分微薄。

  有些人辛苦工作卻連一份午餐的錢都賺不到,有些人工作相較簡單,卻能輕鬆賺到足夠的錢,獲得利潤。參加者藉由活動看見自身與議題的關聯,連結產品與我們的關係。如果我們是這個產品的使用者,我們會想到背後技術人員是否跟我一樣開心嗎?我們能夠如何幫助他們呢?

  於是,看見的同時也成為行動的起點。

即使你無法前來,也能夠推廣教育

  過去有許多老師願意帶學生做不一樣的事情,卻也同時付出時間成本,弄得自己焦頭爛額。李嘉敏說道:「我自己有個願景,也是樂施會認為NGO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幫助那些有心的老師。每年雖然有近萬個學生到互動教育中心,卻仍有不少老師跟學生因為距離遙遠或沒有時間無法前來參加,為此我們提供免費的教材教案、學習單或桌遊,讓老師可以將模擬體驗帶進學校。」

  樂施會的「無窮校園」,以專題活動做為起點,配合延伸學習素材如互動遊戲、書籍、展版、光碟,供教師免費下載、外借或取用。目前教材以香港老師為主,兩年前樂施會開始在台灣找大專院校或師培中心研發課程,也曾到國小辦活動,把香港現成的活動嘗試帶進台灣校園。

為什麼不「直接講」,而要「體驗」?

  教育必須讓學生真實參與,才能引起思考。李嘉敏分享反面例子:以前當國小老師,每位老師都會輪流在早會準備20-30分鐘的活動,大部分活動都是我們講故事,問大家故事好不好聽,有沒有學到道理,但學生們都有氣無力地回答。雖然是活動,但學生缺乏參與,只是個裝飾品。雖然他有講話,但他沒有真的在思考。

  「少一點我們,多一點他們。」李嘉敏建議,老師可以先從自己最有興趣的議題,帶著學生一起學習。不論是需要用到兩到三節的大活動,或是四十分鐘就能完成的角色扮演或討論小活動,老師在旁邊做協作者、引導者,讓學生親自體驗、思考行動。

  「我們相信人的改變,從不想有任何行動到想要行動,或者對刻板印象的改觀,這些改變都不是老師講得動聽,學生就能接收學習,而是製造不同的機會讓他體驗、產生不一樣的感覺。」

  人的深層改變,源自自身的體驗和省思。當我們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當我們親自體驗與觀察,便深化對議題的感受和思考。在世界公民教育的路上,愈來愈多人嘗試跟行動,只要有心,整個世界都會一起幫助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