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鄭勝吉老師專訪——樂此不疲,熱愛傳統建築的苦行僧

  走過蘆洲、信義、泰山,每一季的走讀總能看見鄭勝吉老師的身影,帶著爽朗的笑聲、如風般的行走步伐,招牌的棒球帽、後背包,從包包翻出資料完備的資料夾,不怕風不怕雨,總是朝氣蓬勃地對著聽眾解說。

  自建築科出身,擔任過古蹟志工、導覽老師、社大講師,鄭勝吉幾十年來憑著專業和做教育推廣的理想,一頭栽入這條永不見盡頭的傳統建築之路。

文 / 盤惟心

其實,導覽原本不在我的規劃裡

  鄭勝吉年輕時就讀中國工商專校建築科,接觸到傳統建築後,憑藉對建築的熱愛,畢業之後跟朋友創立工作室接案,滿足經濟條件之餘,希望可以存點錢研究傳統建築,以設計養興趣。雖然後來因為經濟因素將工作室收起來,轉到建築事務所上班,但他依然用工作養活自己,餘力來推廣傳統建築。

  「其實導覽原本不在我的人生規劃之中。」鄭勝吉笑說,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只是想做傳統建築的教育推廣,而教課、導覽都只是推廣教育的方式之一。當時是文化資產保存剛起步的年代,他認為應該要有一些人在民間做這些事情。

  「教育大部分的力量都放在學校,可是走過二三十年,現實慢慢印證我的想法,很多事情必須回過頭依靠民間。」以前人們對古蹟保存多採質疑的態度,認為它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但這是因為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不夠普及。如果能夠讓民眾瞭解這些傳統建築的好,進一步認同其存在的意義,便能將傳統建築留下來。

一切源自於對傳統建築的愛

  傳統建築的學問必須慢慢累積,透過實地調查、匠師請益、耆老訪談、文獻研究,諸多管道交錯累積而成,也是這門學問有趣的地方。它包含的不只建築本身,更包含長年累積的歷史、文化和感情。

  「當你研究傳統建築,不只是研究建築,而是了解自身文化的背景,幾千年來脈絡的形成,理解你的長輩、你的祖先生活過的那段過程。研究傳統建築是一條不歸路,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傳統建築反應人的文化、生活習性、風俗民情,一磚一瓦所蘊含的都是自己的文化。人們會去廟裡拜拜、在老三合院住過,因為有互動的關係,進而產生連結和情感。當人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離開家後再回去,找的就是那份鄉愁。

  說到最有感情的傳統建築,鄭勝吉想了一會,回答:「待起來感覺最好的還是蘆洲李宅,給人『家』的感覺。」以前當蘆洲李宅的導覽志工,他們常搬張椅子靜靜地發呆,看天空看青草看兩隻狗在那邊玩,享受那份恬靜的感覺。如果有民眾進來參觀,就陪民眾聊天、講故事。「這種好似鄉下的感覺,跟我小時候住在那尚未轉變前的信義區感覺很相似,很舒服自在。」

然後,他誤打誤撞成為導覽老師

  書讀得多了,朋友們開始慫恿他帶導覽,剛開始的幾年幫朋友帶公司內部讀書會,接私人導覽。他回憶,正式成為導覽解說員是始於民國90年擔任蘆洲李宅的導覽志工,而真正開始走街區導覽,大約是民國100年在中正社大教書,被邀請擔任導覽老師設計路線,加上網路發達,自己寫的一些文章被人看見,久而久之慢慢累積口碑。

  鄭勝吉始終將自己定位成「橋樑」的角色,花費時間將別人的研究看懂,整理出重點,用民眾聽得懂的方式講給他們聽。「我做導覽是為了介紹傳統建築給大家認識,不是為了導覽而導覽。導覽是讓人們認識傳統建築比較快且親切的方法。」鄭勝吉說道。

  每場導覽,鄭勝吉堅持導覽開始都要先把背景交代一遍,將發展過程的來龍去脈一一交代清楚。鄭勝吉說道:「我常講我最討厭別人講一句話:『我們都知道…』但沒有什麼是『我們都知道』,你不能把『自己所認為的基本常識』當作『大家的常識』,所以我每次導覽開始都要先把背景交代一遍。導覽老師不能一昧地只說自己想講的話,而是要設身處地替聽眾著想。」

  作為曾經站在底下聽導覽的人,鄭勝吉知道聽眾想要什麼,因此準備導覽的時候會站在聽眾的立場,思考什麼對聽眾才是重要的、聽眾想知道甚麼,並盡量在時間內把這些知識補足。做導覽除了專業,如何把聽眾照顧好也是一門學問。群眾站在甚麼地方、成甚麼隊形都是細節;眼光要掃向各個方向,不能老是對同個角度的人說話,讓其他聽眾覺得被冷落;一個定點不能站太久,須隨時注意每位聽眾的反應、臉上的表情。「還有講笑話的時候要看聽眾會不會笑,他們不笑的話會很糗。」鄭勝吉老師說完不禁哈哈大笑。

人來到世上都有自己的任務

  一場三小時的導覽,背後是耗費一年的實地探訪、投身書海的研究而成。鄭勝吉在準備導覽之前,會將所有流通的資訊如官方製作的簡介、官網、網路資料收集整理,甚至連建築本身的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專業論文全部瀏覽一遍,才會去做導覽。他說:「我不希望當一位什麼都說不知道的老師。」

  為了導覽路線或課程,鄭勝吉不僅努力讀萬卷書,還要盡力行萬里路。像他106年帶學生參訪雲林四座寺廟之前,前前後後南下雲林十七趟,跑了一年半才帶學生去上戶外課。這中間不斷拍照、探訪,跟匠師聊天,瞭解工程跟建築的細節,以至於跟廟方人員熟識。「那是因為你長時間認真投入,人家知道你有心,所以他們把你當朋友,而不是當你是帶團來玩的導遊。他們已經認為你是有心想要了解的人,對你的態度就不一樣。」

  即使背後為此付出相當的成本,鄭勝吉仍然認為,如果給予觀念或是指導能讓那座建築或文化資產被照顧得更好,那就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停頓一會,鄭勝吉緩緩地說道:「後來慢慢覺得那是一種緣分。有些人想做些事卻不懂,所以使不上力。但如果我們有能力又碰上了,也許是命中注定要你來幫忙、付出,或者做點甚麼事情。當你成就那個東西,也許它所產生的效益,可能不只是這三四千塊的花費,就因為你給他們一些建議和觀念,他們把事情做得更好,或是做出更有正面意義的東西。我是這麼想的。」

  鄭勝吉說他家裡有一大堆書,其他就沒甚麼了。不懂美食、好茶、好咖啡、好酒,小孩十多歲了可是老婆的蜜月旅行還欠著。不只未曾有過真正的出國旅遊,即使是國內的兩天一夜出遊對他們來說都是極奢侈的。他笑說沒有學貸、房貸、車貸,因為這些他都沒有所以不用擔心貸款,只要擔心有沒有錢讓一家人過基本生活就好了。

  時而開懷大笑,時而認真沉思的鄭勝吉老師,在採訪中常常提到緣分這件事,好像人生中有個冥冥之中已經決定的路途,必須踏上。「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有一個任務。我想,做傳統建築相關的教育推廣,就是我的任務。」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