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8千人走讀:絕代風華大稻埕【下奎府町】

  近年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大稻埕地區的觀光,包括迪化街等地,但其實過去大稻埕的範圍,從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慶北路以西、西臨淡水河。位於臺北城的北方,踏入北門就可進入城內。甚至廣義的只要是霞海城隍信仰都可以算是大稻埕區域。

  這一次就由從小住在大稻埕的銘傳大學日文系副教授──釋照勝,帶領我們從滿樂門、一路至圓環防空蓄水池、再至臺北北警察署,走過下奎府町,透視大稻埕的前世今生。

文/DooChi

大稻埕的全盛時期
  過去一般人總認為臺北市僅有高樓大廈、但其實臺北城也有逾百年史不乏有許多保存良好的歷史建築,雖然有些已不具有任何實用的功能、但有些則由當代人賦予其全新意義。由於大稻埕有港口,許多外國人從港口進入大稻埕,商業興盛、發展快速,才會使大稻埕較周遭其他地區如大龍峒等區域發展好。

  從捷運中山站出發,釋照勝指著目前百貨公司的所在地說,「小時候這邊可是有溫蒂漢堡、電影院,甚至是保齡球館」,而鄰近現今捷運站的地方原本名為紹安厝的小聚落,所以以前中山市場叫紹安市場、位於當代藝術館的小學校名字也是紹安小學校。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

  走到古色古香的中山藏藝所,原本在日治時期當地是職業介紹所,原來是因為當地工作機會多,許多人北上來臺北求職,為了避免混亂,因此日本人在鄰近火車站一側開設職業介紹所,除了提供工作媒合、典當,甚至也有臨住等功能,戰後由臺北市衛生局進駐,目前則是由喜憨兒基金會進駐。

中山百年老市場──人情味十足

  許多人都說一旁的中山市場都販售外省口味的糕點、餅乾,他解釋,因為當地在日治時期建築完善,戰後許多身份較高的公務員進駐,為了符合他們的口味才會多數販賣外省口味至今。而對面寫著「滿樂門」三個大字的建築,現在雖然已變成咖啡館,但在日治時期則是從事南北貨批發,而一旁的林田桶店除了擁有各式的木桶外,甚至連地上都還是泥巴地。 

臺北當代藝術館的演變由來

  而走到1919年落成的當代藝術館,原本就是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當初由於日本人為了避免有歧視臺灣人疑慮,僅限定日文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就讀小學校,而大稻埕地區因為有錢人較多,為了讓孩子接受較佳的教育,較易考上中學等,因此在當地出現日語的幼兒園──「要讓小朋友贏在起跑點」,而小學校在戰後變成市政府不斷修建直到市政府遷至目前位置、甚至還一度出現噴水池。


 

日星鑄字行──活版印刷之美

  越過承德路,來到太原路97巷,裡頭有間可能是臺北唯一一間的鑄字行,原本當地是印刷工廠的聚集地,因此也有多間鑄字行,但變成電腦排版後導致鑄字行變的更少,但也些電腦無法製作出來的文字,或是藝術科師生欲使用特別效果等,還是會來請日星鑄字行製作。

被遺忘的建成圓環

  沿著太原路來到南京西路,對面有條小巷子,釋照勝老師說:據研究,此條巷子極有可能就是劉銘傳當年的鐵路。而再走到曾經是臺北市小吃聚集地的建成圓環,其實會有圓環市集是因為從一個老先生開始賣水果開始,老先生賣水果吸引許多人駐足,越來越多人來擺攤才變成圓環市集。圓環市集前面的儲水池則是因應美軍空襲,當地民眾為了能即時撲滅木造建築的火勢,才會建設水池,甚至還有幾條防火巷現在更變成大馬路。

臺北北警察署──古蹟重現

  而臺北市北警察署的周邊圍牆甚至據傳是臺北城的建材,釋照勝則認為,的確可能是臺北城牆石,但應該是二次利用。而據傳蔣渭水曾在北警署受過水牢?他則說,依年代判斷的話應該是在舊北警署,而非現在的「新」北警署,而北警署一度改成大同分局、未來還要再改成「新文化紀念館」。

公學校的美麗與哀愁

  接著至鄰近的日新國小,釋照勝回憶,過去一個年級曾經有16班,「老師辦公室就在走廊」,但現在僅有4班。參與路線的蘇媽媽說:小朋友就讀日新國小,雖然學校有介紹周遭歷史,但還是希望讓小朋友親自走到戶外,實際認識在地歷史。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