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千人走讀:百年歷史臺北府城【北】承恩門


撰文/李奕縈

天隨人願 千人走讀撥雲見日

  猶記活動前晚雨勢驚人,相信所有工作人員心中都相當忐忑,因為如果遇見雨天,活動導覽肯定大打折扣。不曉得是不是大夥徹夜禱告感動上天,當天竟然雨過天青,甚至幾度見得陽光,讓金車千人走讀活動順利進行,人潮相當踴躍、熱鬧滾滾。

  我們這條路線是「北-承恩門」,由楊晴茗老師帶領,大夥滿心期待著此趟被譽有「東洋小巴黎」之稱的臺北城輕旅行。第一站前往日治時期初期的武廟遺址,曾為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檢察局及臺北地方法院使用,當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司法大廈遂作為司法院辦公大樓使用至今。


 

司法大廈採折衷主義風格

  司法大廈是由在臺居住近30年的日本建築師井手薰所設計,臺北二二八紀念館、中山堂也都是他的作品。其建築風格採折衷主義,以簡約低調為主,捨棄了繁複、華麗的設計;平面格局則是日字型,設置兩座採光用的天井,目的是使基座較為穩固,以適應臺灣地震頻繁的特性。

  建築面朝東,有一說是因為日出東方,面朝日本代表其強大的國力,另一說則是日本即將往東方發展,因此建築要朝向擴張的目標。此外,楊老師還告訴我們,鐘樓的大時鐘前身是菊花的雕刻,因為菊花為日本皇室花朵,代表大日本帝國。日本戰敗後,菊花便被挖掉,改置入時鐘,與司法大廈一點也不違和。


 

從北一女看歷史

  接著我們行經北一女,這裡也是日治時期的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第二女中舊址則在現今的立法院,第三女中為現在的中山女中。老師展示了當時的學生照片,學生穿水手服服裝,體育服則是穿燈籠褲,且當時就很注重體育課程,很符合政府所提倡「體力即國力」的精神。


 

總統府為當時最高建築

  第三站前往最具代表性的總統府,當時日本採公開競圖方式,開放各建築高手較量。由於當時第一名被檢舉仿冒荷蘭海牙國際法庭的建築設計,因此由第二名的長野宇平治入選。不過現今高塔、壯闊莊嚴建築模樣,其實是由森山松之助擔任施行階段設計。森山松之助出色作品眾多,現在的監察院、陸聯廳、臺北賓館、臺灣菸酒公司、鐵道部也都是他的設計。

  楊老師補充,這座當時全臺灣最高的建築物一直是日本統治臺灣的重要象徵,中央的高塔象徵日本帝國主義,也透露出當時威嚴統治、高壓政策的意涵。有趣的是,森山松之助所修正、設計的主體平面呈現倒「日」字型;在結構上,強固四個邊角結構,並有四個鏤空空間,除了做為吸菸室,還兼具防震功能。

  此外,過去總統府敞廳內的樓梯正上方曾掛著石灰泥製成的水牛頭,考究其原因,可回溯到日本時期曾喊出「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口號,水牛就是臺灣農業精神象徵。可惜那頭高掛的水牛,或許是受到戰火波及,又或者是在裝修過程中消失,現已不復見。


 

極富歷史意義的二二八和平公園

  再來,走進二二八公園,我們先看見二二八紀念館,其前身是日治時期的臺北放送局廳舍。臺北放送局是日治時期臺灣成立的第一座廣播電臺,肩負推廣日文、心理戰的功能。國民政府遷臺後二二八事件發生,此地扮演著國民政府各界人士宣傳政令和民眾代表報告事件處理近況的重要角色。因重要的地位與歷史意義,此地於1996年被政府特別選定作為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的館址。

  值得一提的是,公園一隅有座舊臺北放送局的放送亭(又稱放送頭),外觀造型有點像是日式寺廟外的石燈籠。石亭屋頂下方安設喇叭,可向四個方向放送廣播。這座放送亭曾播放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終戰勒令」,不僅讓當時臺灣人第一次聽到天皇的聲音,也正式宣告了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結束。


 

日本第四大公會堂—中山堂

  走出二二八公園,我們停駐在中山堂前,此處是當時日本第四大公會堂,也是先前提到知名日本建築師井手薰的作品。所謂「公會堂」,乃是日本專為都市舉辦集會活動所設計的公共建築。其牆面採溝面磚設計,有利於排水,同樣的設計還能在臺大、師大、總統府建築中看見。溝面磚為淺綠色,有一說是因國防考量而採用保護色,可避免空襲;另一說則是當陽光照耀折射時不會太過刺眼。當然,中山堂最為人稱道的重要之處在於此地是二戰時期日軍向同盟國受降之地。


 

撫臺街的歷史與建築

  接著前往撫臺街,楊老師透露,撫臺街其實不是一條街,而是橫跨好幾條道路的「街區」。我們順著延平南路抵達撫臺街洋樓,撫臺街洋樓是現今臺北城內僅存之日治初期獨棟式的洋式店鋪,為石木混合構造,規模雖不大,但彌足珍貴。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就在立面上的陡斜屋頂、屋頂突出之老虎窗型式與石造拱廊柱。其屋頂為仿馬薩式(蒙薩)雙脊屋頂形式,歐風十足。


 

北門廣場串起記憶城區

  最後,我們來到最終站──「承接天恩」的「承恩門」,也就是曾被高架橋夾住的北門。最難能可貴的是,臺北五個城門經歷多年修建,北門是接近原始樣貌的城門。當時城門上方人與馬車皆可通行,可見其壯闊。

  幾經更迭,原有的城牆被拆除後,牆基皆重新開闢為三線林蔭大道(當時通稱為「三線路」)。北門的位置正好位於北三線路(今忠孝西路)與西三線路(今中華路)間的接點。兩旁還有鐵道部及臺北郵局等重要地標。未來政府將整合承恩門、臺北郵局、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鐵道工場等九座年代橫跨清代、日治與戰後後至今的文化資產,重塑為「記憶城區」。


 

隨著音符回溯歷史

《月夜愁》

月色照在 三線路

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

那未來~

  撫今追昔,我們一行站在北門廣場,眺望著三線路川流車潮,在楊老師播放這首《月夜愁》旋律中,遙想這城市近百年歷史的歲月痕跡,結束午後美好的走讀之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