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藝「塑」愛地球-讓資源再利用最大化的一種模式

團隊資訊

學校名稱: 
高雄市木柵國小
團隊名稱/班級: 
I have a dream (夢想團隊)
指導老師/家長: 
鍾乙豪

行動資訊

主題名稱: 
藝「塑」愛地球
執行日期: 
2017/09/012018/01/31
所屬專案: 
2017第七屆愛讓世界轉動 兒少公益行動

行動內容

S 看見世界: 

2017 年底,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在菲律賓馬尼拉海灘的裝置藝術, 從海洋中撈起的塑膠垃圾所打造了「鯨魚屍體」,向世界發出垃圾汙染問題十分嚴 重的警訊。當地小孩從鯨魚嘴中,取出塑膠製品把玩。

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15、2016 年的統計,「寶特瓶」、「瓶蓋」和「吸管」是 海洋垃圾中的最嚴重的生物與環境殺手。我國每年使用「吸管」超過 30 億根(荒野保 護協會,2017),環保署因此計畫立法減量生產與使用。「寶特瓶」(PET,塑膠分類標 誌為 1)材料為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於 1967 年問世,用以盛裝酸鹼飲料,但因無 法自然分解且 60 度 C 以上即變形並釋出毒物,因此需要回收才可避免污染環境,目前 各國多設有回收機制與獎勵。我國廠商已發展出環保服裝技術,利用熔掉後的寶特瓶 製成特殊紗線,把咖啡渣和木頭高溫碳化產生多孔纖維,形成人造纖維混紡製成具備 除臭、吸濕性佳、排汗快速、防紫外線等功能的環保機能衣,讓垃圾重新獲得新生命。
然而,我們發現,「瓶蓋」體積雖小, 危害卻十分嚴重,因為有多少寶特瓶就有多 少個(甚至更多)瓶蓋,而由於材料皆為接 近 100 度 C 以上才會熔化,塑膠分類標誌 為 2、4 的 P E 聚乙烯或塑膠分類標誌為 5 的 PP,與寶特瓶 PET 成分不同,在垃圾丟 棄或海漂物流動過程中極容易脫落,而成為 鳥、龜、魚類等生物的覓食來源。瓶蓋為何 會形成如此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有沒有辦法找出一個簡易卻有效能讓資源再利用最 大化的模式呢?

基於S(看見世界)的問題發想,本團隊希望利用小學生隨手可得的工具和材料, 提出一個可行模式,以解決困擾各國已久的「瓶蓋」問題。
雖然國內外都經常舉辦淨灘活動,每年清除超過數千頓海洋垃圾,卻仍然無法有 效解決汙染問題,歸咎原因,是源源不絕的產出與環境無法消化再利用所致。因此, 本團隊認為應該從源頭解決垃圾問題,因為海廢的產生多數是人類於陸地生活所棄剩 的結果,也就是說,垃圾問題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的。所以,要解決瓶蓋問題, 從源頭截住瓶蓋流出,並妥視為資源再利用,進行藝術創作,以重新賦予垃圾新生命 並延長其使用壽命,應為可行的方案。因此,本團隊利用生活周遭隨手可得的管道(學 校、家庭、社區和街道)取得材料(寶特瓶和瓶蓋),著手進行以幫助瓶蓋更有效率的 被利用,成為藝術品,以延展其生命週期,達到環保永續的目的。

T 發想: 

我國平均每人每日垃圾生產量為約 0.96 公斤(環保署,2017), 而全 世界,每分鐘約有一百萬個被丟棄(蘋果日報,2017),因此,垃圾數量會 不斷的上漲。如果沒有妥善回收再利用,就會淪為流浪垃圾,進入河海與 我們的生態系與生物鏈中,最終,人類將自食惡果。本團隊以幫助解決海 廢中最常見,也是最難處理的瓶蓋為主要目的,並提出以下方法,延長瓶 蓋使用壽命、增加資源分類的效能並提供學校課程融入的建議。具體可以 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 學校教育課程融入,導入道德、環保與愛鄉土教育。 (二) 藝「塑」創作,賦予垃圾新生命,美化家園環境與藝術涵養。 (三) 將資源回收再利用的觀念落實生活美學並帶進社區關懷。
基於上述問題,本團隊發想,首先,應由源頭進行垃圾流的截流,誘 使廢棄物製造者(學生、民眾等)進行脫蓋,徹底進行 PET/PP 的實質分類。 其次,進行人員編組與分工,並利用學校與社區的管道,進行宣導,結合 師生與社區力量進行瓶蓋之募集,同時,也能在過程當中激發創意與新思 維(ideas)。最後,依照工作任務編組,分別進行協助網站規劃、圖案設 計、接洽、製作蒐集桶、圖案拼貼、放置回收桶、蒐集寶特瓶與瓶蓋、調 顏料、擺設、分類與拍照紀錄等工作,已完成此次公益行動。流程圖如下:
本團隊以混齡組成,工作任務編組如下表: 成員 工作任務 說明 鍾乙豪 協助網站規劃、圖案設計、接洽 指導老師 鍾亞唐 製作蒐集桶、圖案拼貼、放置回收桶 隊長 劉益誠 蒐集寶特瓶與瓶蓋、調顏料、擺設 隊員 力日斌 蒐集寶特瓶與瓶蓋、分類、拍照記錄 隊員 根據工作分配內容,本團隊鎖定了三所小學(木柵國小、福安國小與光武 國小)、四棟大樓(新倫敦大樓、恆春鎮農會、戀戀 LOVE 與教職員宿舍)及兩 座賣場(鳳山大潤發與迪卡濃)的資源回收室,設置了數個紙箱製作的瓶蓋回 收箱,並註明邀請用途為藝術創作,以順利進行瓶蓋與部分寶特瓶之收集。
在完成的準備動作後,按照工作任務編組,大家分頭進行。除了說服正在 ARM 進行回收的民眾,給我們機會進行創作外,學校也配合宣導,讓同學們在 丟棄寶特瓶之前進行壓扁以節省體積的動作,並同時將瓶蓋分別投到回收箱 中。在學校協助和民眾的熱情加上隊員的努力下,三週後便募集到了約 5,800 個瓶蓋與 420 個寶特瓶。其中,有些是民眾得知消息後,直接將瓶蓋郵寄到學 校或社區信箱中,因此,使得此次募集瓶蓋的行動十分順利。 然而,接下來的工作才是備受挑戰的!由於瓶蓋本身多數沾有飲料或果 汁,因此需要經過清水清洗,清洗過後還需晾乾,才能開始進行拼貼。一部分 的寶特瓶並未與瓶蓋分開,因此,本團隊把約兩百個寶特瓶清洗乾淨後,以水 彩和水性顏料進行裝填和混色。在混色的過程,
拼貼的過程,常常出現失敗的作品,往往要全部拆掉重新來過。有時也常 常被燙到或割傷,再生瓶蓋的過程其實是潛藏許多危險。經過分工合作和反覆 的量測,一個個美麗的作品就誕生了。學校、家庭、社區的互助合作,隊員們 利用放學、放假時間趕工製作,總計完成了廿三件作品。
完成的作品分別置放於各校學與社區,學校的部分包含木柵國小、福安 國小、光武國小、旗尾國小、橋頭國小與美濃國小;社區建築包含美濃體育館、 新倫敦大樓、恆春鎮農會、戀戀 LOVE 與教職員宿舍。其中,彩色的寶特瓶更 成為電腦老師與美術老師講解色彩學的輔助教具,而部分的拼貼作品也應景的 配合 2017 年聖誕節的聖誕禮品和聖誕樹的飾品,為學校和社區增添和諧。

A 行動: 

本團隊利用課餘時間,在老師的指導下,除了一同討論發現問題,找 到導致海龜、海鳥致命的小小瓶蓋之所以為主要的海洋垃圾的原因,在於 其材質不同、回收不易且再利用價值極低,因此不斷積累,導致整個生態 系遭受前所未見的危害。基於改善這個情況,本團隊利用學校、家庭和社 區的管道、人力與資源,輕易募集到數千個瓶蓋與寶特瓶,並進行創作。 作品除了作為老師上課的輔具外,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懸掛於校長室、穿 堂,甚至是社區入口,成為藝術品與社區的一部分,讓本團隊隊員們感到 十分驕傲。 然而,最重要的是在整個公益行動過程中,隊員培養出團隊合作的精 神和默契,也學會分工合作互相學習,更將平日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創作之 中,包含了色彩學、簡單工藝、與大人溝通和上網傳達創作概念與分享行 動點滴等,更獲得無數網友的回饋,這對隊員們是一項肯定,也是激發隊 員們持續關注這個議題的動力。期望在未來能有更多的發想與呼應,讓困 擾廣大人類的垃圾問題,藉由藝術的力量而藝「塑」化,成為新創造和藝 術品並廣為流傳,從而讓瓶蓋從海洋垃圾名單中除名。
在本次行動過程中,縱然有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支持,但由於經驗和經費 不足的因素,仍留有一些缺憾。未來如果有機會在進行相關議題時,有三個建 議可納入考量,將可以使得整個行動更完美而有意義。 (一) 環保議題常常涉及垃圾與污染物,宜事先與家長協商並邀請一同參與,以免衍伸 不必要之困擾(如清潔、觀感與觸摸垃圾等)。 (二) 學校行政支持很重要。由於本公益行動涉及學校、家庭與社區,因此溝通至為重 要,尤其學校行政系統的支持,將能免去可能對課業與教學上所帶來的影響。 (三) 經驗與經費很重要,宜取得平衡點,減輕行動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困難與衝擊。

G 收穫: 

本團隊自 2017/9/1 成軍,到 2018/1/31 結束公益行動總共 5 個月的 時間,期間經歷了行前訓練、兩次段考、兩波大寒流和一次跨年連假,共 募集到了 6200 多件素材已進行創作,並完成了廿三件作品,作品遍及六所 學校與五個社區地點。重要記事如下: 2017/9/4(一)創立 Line 群組,與家長、社區和學校完成溝通平台。 2017/11/17(五)完成第一個作品。 2017/11/27(一)創立 Facebook 群組,開始上傳資料,接受網友回饋。 2017/12/21(四)第一批作品參加聖誕節活動展示。 2017/12/25(一)完成全部彩色寶特瓶作品。 2018/1/5(五)募集瓶蓋達到預期目標 5000 個。 2018/1/24(三)完成廿三個作品,著手撰寫成果報告。
本團隊利用學校電腦教室設備,在 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三段數分鐘的影片, 並上傳至 Youtube 供大家觀看、點評。 並利用臉書(facebook)建置社群網 站”Waste Art Taiwan”,中文站名為 『藝「塑」愛地球-讓資源再利用最大化的 一種模式』,將本公益行動歷程以數位影 像紀錄,並利用雲端進行分享,讓親朋 好友可以直接透過網路社群進行串聯與傳播,讓網路訊息迅速傳播並且可以獲得正面 的回饋。(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WasteArtTaiwan/

活動成果

活動影片: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