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第十一屆特獎團隊|台北市三玉國小-三玉四劍客「從土地上開出一朵名為愛的花朵」與原鄉學校交流計畫
團隊資訊
行動資訊
行動內容
--全球化造成文化同化,少數族群文化的保存與發展受到威脅。
→對台灣的影響:台灣原住民文化亟需保存維護。
--都市化擴大城鄉差距,鄉村地區孩童受教權及教育基礎工程令人憂心。
→對台灣的影響:都市化加劇原鄉人口流失,原住民傳統文化保存面臨挑戰,教育資源(軟硬體)不足,城鄉教育工程落差擴大,原鄉學童的受教權面臨挑戰。
• 了解原住民文化從小開始
現今國小社會科等課本教材中,對於台灣已有生動的內容,其中原住民的介紹也佔一定的篇幅,許多都會區小學生對原住民族多能朗朗上口;然,如何從「知道台灣原住民」到「了解台灣原住民」,從小開始接觸相當重要。
透過實際的計畫、行動,請小學生查找原住民資料、製作簡報、與原鄉學童文化交流等,相信可以讓小學生產生興趣、增進知識與培養同理心,擴展都會區學生對台灣土地與族群的認識,更期待埋下台灣多元文化之美的種子。
• 縮短城鄉教育落差從行動開始
城鄉落差嚴重,面對此一需要政府政策處理之社會問題,民間能做的不多,但改變需要從行動開始。
透過行動方案,請都會區小學生贈書給遠在偏鄉/原鄉的小學生,乍看募的是書籍,其實募的是愛心,更是社會參與;深究背後意涵,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孩子/家長/教師不僅是愛的正向循環之一份子,贈書行動豐富了偏鄉/原鄉學習資源,每一位參與成員更成為縮短城鄉教育落差的勇敢行動者。
幾位三玉國小家長在網路上看到金車文教基金會「愛讓世界轉動—第11屆兒少公益行動徵選」活動,有感於「教育不限於課本,更在生活;教育也不限於教室,更在腳踏的土地;教育不只是被動學習,更是主動行為」,便萌生由「家長自行組隊」提案的念頭,期望在全球化下能對日益嚴峻的少數民族文化消失及城鄉教育差距擴大略盡棉薄之力,並藉此行動實踐教育系統中學校、家庭、社區的共好發展。
略述行動如下:
一、 籌組「三玉四劍客」團隊
發起家長與孩子討論學生團隊的組成(名單與人數)後進行邀請,最後決定:學生團隊規模為四人,男女性別各半;指導老師群以四位團員的家長為主體,並邀請班級導師加入,一方面可提供協助本計畫於學校之執行,一方面做為家長與學校的溝通結點。
計畫因強調服務與付出,因此學生團隊命名時參考著名小說《三劍客》主角達太安的座右銘「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精神,取名為「三玉四劍客」。
二、 內部討論、確定提案內容
團隊成員確認後,指導老師們密集以線上及實體進行提案討論,因三玉國小所在之天母,位於首善台北都會區且以「多元文化」著稱,為提醒台灣文化的多元性、對少數族群的尊重以及教育資源的城鄉不均,最後決定以回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17項核心目標之SDG 4「優質教育」與SDG 11「永續城鄉」為核心,提出「從土地上開出一朵名為愛的花朵」與原鄉學校交流計畫。
三、 外部溝通、建立行動基礎
家長非校方教職員,惟本計畫主要的現場為台北市三玉國小及屏東縣地磨兒國小,因此,家長與兩校的溝通以建立一致目標與確認行動內容,為本計畫得否順利執行的重要關鍵。
與三玉國小校方溝通:先透過班級導師向校長及教務主任報告計畫內容,獲得同意與支持的回應後,家長及學生團隊也親自拜訪校長及教務主任,再次說明行動初衷與計畫內容,並感謝校方的全力協助。
與地磨兒國小校方溝通:向校長說明計畫原委及目標,獲得校長同意地磨兒國小參與本計畫,校長也提供以原住民文化出發的若干修改建議。
經多次與兩校的溝通討論,最終確認計畫與行動的內容。
四、 展開行動
行動一:從探索到認識
時間:110/11/20-110/12/16
目標:
1. 回應SDG 4「優質教育」及SDG11「永續城鄉」的內容。
2. 自探索及簡報中引導學生認識台灣多元文化之美。
3. 認識台灣原住民族、台灣排灣族及地磨兒國小。
行動:
1. 指導教師分別設計兩款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及地磨兒國小為主題的學習單。「完整版學習單」(附件一)請三玉四劍客運用網路或圖書館資源完成系列題目,「簡單版學習單」(附件二)請406班全體學生於班級簡報後填寫,以強化記憶。
2. 三玉四劍客多次舉辦實體及線上會議,分享學習單答案及撰寫感想,並討論班級簡報的內容及分工。
3. 進行班級簡報:三玉四劍客向班級同學介紹台灣原住民、排灣族以及地磨兒國小,以及報告計畫內容。(簡報詳見附件三)
4. 進行全校簡報:三玉四劍客向全校師生介紹計畫目標、內容,以及地磨兒國小。(簡報詳見附件四)
成果:
1. 學生團隊成員表達透過填寫學習單及準備簡報,對台灣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2. 班級簡報互動熱絡,學生對簡報內容很有興趣。
3. 全校簡報出席學生擠滿川堂,QA時間熱鬧搶答,更有師生直接抱書現場捐贈表達支持。
行動二:愛的募書行動
時間:110/12/6-110/12/30
目標:
1. 回應SDG 4「優質教育」及SDG11「永續城鄉」的內容。
2. 以實際行動增進都會學童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興趣,並爲縮短城鄉教育資源盡心力。
3. 募集100本書籍到地磨兒國小
行動:
1. 指導老師向三玉國小確認募書執行的方法,校方為鼓勵愛心募書,提供贈書者可獲得2枚學校榮譽護照印章。
2. 指導老師向地磨兒國小確認所需書籍,校長表示因地磨兒國小有附設幼兒園,所以對學齡前到12歲的書籍皆有需求。
3. 指導老師設計並製作募書宣傳單(附件五)、贈書憑證(附件六),撰寫募書行動給老師的一封信(附件七)、給家長的一封信(附件八)等,以E化及書面方式說明募書行動及進行宣傳。
4. 三玉四劍客每日於大下課時段收取贈書,並進行記錄、黏貼贈書憑證、整理贈書等。
5. 指導老師設計並製作贈書感謝狀(附件九),由三玉四劍客至各班級一一親送給贈書師生表達感謝。
6. 三玉四劍客整理贈書並寄送到地磨兒國小。
成果:
1. 募書對象原為四年級學生,在學校的支持下,對象擴大到全校師生。
2. 募書原目標100本,最後共募得256本書,並由家長協助三玉四劍客建立募書清單。
行動三:線上視訊文化交流
時間:111/1/18
目標:
1. 回應SDG 4「優質教育」及SDG11「永續城鄉」的內容。
2. 提醒數位科技於教育領域運用比重日漸提昇,以及數位時代擴大城鄉間教育落差。
3. 透過交流,促進城鄉交流互動及對異文化的認識。
行動:
1. 指導老師分別多次與三玉國小及地磨兒國小討論舉辦時間、進行方式及分工等。
2. 三玉國小406全體學生製作介紹台北的刮刮卡(附件十),提供給地磨兒國小四年級學生每人一份,並全程參與視訊交流。
3. 三玉國小:406班級導師為地磨兒國小所有四年級學生每人精心準備一份禮物(並貼心的寫上每一位學生的名字)、協助事前兩班溝通及線上連線、視訊交流當日主持工作;資訊組全力支援當日視訊的設備及技術;教務主任協助跨處室協調;校長出席致意。
4. 地磨兒國小:4年級導師及學生製作簡報、練習合唱歌曲;資訊室全力支援當日視訊設備及技術;校長出席並邀請鄉長一同參加視訊。
5. 三玉四劍客分工製作簡報(附件十一),並多次線上討論分工及演練。
成果:
不只有計畫的指導老師、三玉四劍客,兩所學校從校長、主任、資訊人員到全班學生等都動起來,成就了一場文化上、城鄉上美好的相遇。
分別從「指導老師」、「三玉四劍客」及「贈書者」敘述:
一、指導老師部份:
1. 學校、家庭、社區共好的教育共好系統的可行性
教育系統原應是學校、家庭、社區/社會彼此相嵌,共同設定目標與任務,共同執行,然目前卻仍多各為主體,目標各異、任務各佐,此次提案,便是希望藉金車文教基金會的號召,實驗教育的創新模式:由家長發動,實踐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的教育共好。
計畫經過一學期的執行,我們發現這教育創新模式是可行的。
雖然溝通成本極高、資源不足、家長專業有限,但仍獲得兩校師生的大力支持,順利完成計畫任務。惟家長畢竟不是校方,學校端有其繁忙的教學任務及安排,因此但仍有幾項建議:
(1) 家長提出的計畫必須自帶資源,家長必須擔任實際執行者,計畫應為社會性、價值性的,而非狹義的教學性、功能性,執行過程須溝通妥協。
(2) 應提早規畫、提早溝通。建議至少提早到前一學期規畫,並與校方進行充份溝通討論,或許可將計畫內容納入學校行事曆中,以獲得學校更多在執行面的支援及建議。規畫期、溝通期拉前,執行期也可較為充裕。
2. 縮小城鄉教育落差的初探
承如於提案計畫中所言,縮小城鄉教育落差有其逆全球化、城市化的困難度,且應以公部門為主,非憑一己、數人之力便可扭轉,只是身為世界公民,每人皆有公民責任,也都應為建立更美好的家園盡力,而微小的行動也有機會帶來海嘯效應。
因此,提出期望透過都會區國小為原鄉學校的募書行動,以充實偏鄉學校的閱讀資源,賦權原住民學童。
執行過程有幾項建議:
(1) 不是一次性,而要持續性,不是一個人,而要一群人:滴水可以穿石,縮小城鄉教育落差的工作若發展為中長程計畫,且若擴散集結眾人、各界力量,仍有突破的可能。
(2) 除募書外,可加入閱讀深耕面之行動(原鄉):如協助原鄉學校舉辦閱讀月,辦理主題書展、名人說書、共讀享書計畫等,讓贈書變親書、閱書、說書,由點到面,更實際充實偏鄉的閱讀資源、閱讀力。
(3) 除募書外,可加入文化深耕面之行動(都會):募書行動獲得極大回響,原訂100本的目標最後短短3周募得256本,從贈書者的回匱可知家長師生對此公益行動的認同,若能配合原住民文化活動(如:文化書本導讀、原住民作家演說分享等),相信參與者可以更了解活動背後的意涵。
補充,文化交流以視訊方式為一巨大軟硬體工程,過程中更親身感受城鄉教學資源的不對等,尤其後疫情或數位時代的來臨,城鄉差距擴大勢必加速加劇,看著都會國小享受著精良的數位設備並學生人手一平板,而原鄉國小卻克難的以多人手機接力方式進行,更深覺縮短城鄉教育落差刻不容緩。
3. 體會台灣文化多元性
本計畫的目標之一「認識台灣多元文化之美從小開始」,很高興台灣第一所原住民實驗學校「地磨兒國小」願意參與此次計畫,在以原住民及地磨兒國小為主的學習單、簡報、募書及視訊交流中,一層一層的堆疊,嘗試在課本文字中建立小學生對原住民文化更立體的認識,進而建構多元文化台灣的歷史縱深及尊重平等的價值觀。
從四劍客及學生的回匱中,此目標是有觸及的。
惟仍有不足處及想望,建議如下:
(1) 增加實體交流:此次因疫情、經費、時間等因素,文化交流改採線上方式進行,若未來有機會建議可虛實並進,兩校可以增加實體互訪,都會區學生深入原鄉實際參訪,更能透過真實五感了解原鄉學校的特色及需求。
(2) 地磨兒國小北上參加頒獎暨成果發表:若此次行動有機會得到評審肯定獲得獎項獎金,且地磨兒國小也有意願,我們希望能將獎金捐給地磨兒國小做為交通費用,邀請參與計畫執行的四年級學生一同出席頒獎典禮,因為在這個計畫及歷史發展中原住民及文化永續才是真正的主體。
4. 地磨兒國小最美的回匱
地磨兒國小四年級學生表示很喜歡這個計畫並受到感動,他們很難想像這是由四位四年級同學發起執行的,原來小朋友也可以做很多事,所以他們也想要學習三玉四劍客的作法,發起愛的行動將將愛散佈出去。
原計畫是希望地磨兒國小四年級學生在視訊交流後可以將心得寫卡片給三玉國小406同學,但最後地磨兒學生決定親手縫製排灣族刺繡袋做為禮物(照片請見附件十二),因為是純手工,預計4月份會完成後寄出。
二、三玉四劍客部份:
1.陳亭妤同學
Q:在執行過程中,自己學習到什麼?
我在這個活動中學習到我們應該要去幫助資源較不足的原住民同學,讓他們可以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上學,而不是覺得自己跟其他國小的同學相比有所不足,所以如果有機會再參加一次,我一定會再次盡心盡力的幫忙!
Q: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麼?
跟地磨兒國小的同學隔著螢幕共享美食的經驗很好玩,而且他們唱歌很好聽,希望有機會可以跟他們實際交流。
2.廖于媃同學
Q:在執行過程中,自己學習到什麼?
我在這個活動中學習到,小小的善舉原來可以幫助別人,且幫助別人是開心快樂的,並且在執行計畫期間,學到了團隊需要分工合作,團結一致,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團隊精神很重要,若後續有這樣的活動還是很樂意去參加。
Q: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麼?
跟地磨兒國小的同學視訊時,覺得對方的小孩都很大方熱情,歌聲很好聽,刮刮樂的時候看到對方驚喜的表情,覺得我們三玉同學送的東西有被喜歡,覺得很開心。
3.黃子軒同學
Q:在執行過程中,自己學習到什麼?
不管大人或小孩,只要有愛心,肯努力都可以幫助別人。有一群人一起行動,更容易完成工作。
Q: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麼?
印象最深的是跟地磨兒國小的傳統文化。
在寫學習單蒐集地磨兒國小資料時,發現地磨兒國小有排灣族教材,還有用排灣族語上課,而且有傳統文化課程,包括射箭、刺繡、口鼻笛等等,拍畢業照是穿傳統服裝,跟一般學校很不一樣,排灣族很有特色,而且台灣原來有這麼多有特色的原住民族。
4.余得綸同學
Q:執行過程中學習到什麼?
在做簡報的時候搜集了許多的資料,讓我認識了原住民、認識排灣族,更認識了具有排灣族特色的地磨兒國小。此外,我也學到了把愛化為具體行動,以執行募書計劃來實踐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愛。
Q: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麼?
因為在我們自己的班級還有在川堂對全校做簡報的關係,讓更多三玉的同學跟我們四劍客一樣,更加認識原住民及排灣族,同時也把我們的計劃傳達給大家,讓他們能把愛化為具體行動,加入我們的募書行動。
三、贈書者部份:
設計回饋google表單(附件十三),請贈書家長師生回填意見,以下節錄部份
「可以讓把書送到偏鄉,我覺得很棒。」
「很開心可以參與此活動」
「發起團隊規劃完整,引起正向循環,分享者充實愉快。」
「我覺得這一次我們捐書可以讓地磨兒國小四年級有書可以看,讓我很開心^_^。希望下一次可以再捐書。」
「如果有需要協助我可以另外引導扶輪社團,這跟先前我們的偏鄉教育社會服務意義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