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7。秋 公館街區美學新映像

公館街區美學新映像

撰文 走讀志工 詹春英

11月18日午後我帶著興奮的心情,從中壢搭車到捷運科技大樓站集合。下午一點半金車走讀公館美學街區B組準時出發,本組是由周逸傑老師導賞,他說公共藝術在本國是1992年立法的,明訂公有建築中百分之一的經費要用在公共藝術上,全台目前有4162件公共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的目的

1、美化都市環境。

2、無牆美術館。

3、開拓藝術家的市場。

第一站看北師美術館,北師美術館完成於2011年8月,是台灣現代藝術的發源地。本館是創新建築,不同於一般的構圖、採光、遮陽和陰影,館內所藏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複製品。

在北師美術館外牆上有雙觀點MONTUE,由英文週一(MON)和週二(TUE)的字首組成的,此作品可用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英文標誌呈現,很有趣。

美術館外牆的隔牆有耳,是由NOIZ ARCHITECTS設計,2012年完成。大耳朵象徵館內與館外的對話,同時把美術館的內涵向外擴張。

之後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鐘樓前逗留,看著百年老鐘,以及校友當年捐錢蓋的鐘樓,找到先生和自己捐款的刻名,有無限的欣慰:還好那一年,作為曾經是北師的學生的我們有樂捐,表達我們對母校栽培的感恩之意。

北師禮堂是紅磚建築的拱廊和拱窗,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代表創新的建築語彙,加上斜瓦屋頂,是1920年日本總督府第二師範學校的禮堂,目前是市定古蹟。

它有我們青春的印記-有我和老公1968年到1973年讀台北師專的歡笑;而今我們已是六個孫子女的銀髮阿公、阿婆了,它是我們人生的開端,每每看到這深具人文素養的特色建築,讓我有不少清純年華的思念在裡頭…,我深愛它!

路過鄉野國際大廈,周老師說:它是國內第一個獲獎的建築作品,屬馬賽公寓語彙;立面乾淨有趣,早期天氣尚可,不需家家戶戶裝冷氣,沒有陽台,陽台區是壁櫥,天花板有採光窗。而今不實用,需裝冷氣,但找不到適當區裝上。

第二站走到台大校園,觀賞伊豐東雄設計的社會科學館是辜振甫捐的,此館的藝術思維是:

1、建築與藝術結合。

2、是一棟清水模的建築。(北部不適合,會發霉、會漏水)。

台大社會科學院的圖書館,是八八有機造型,彷彿在森林中閱讀,跳脫傳統台灣圖書館的印象:大片落地窗可採光,親水池減少熱氣;整體是大地色系,淡綠和淺黃的表情,白色雨披是蓮花花瓣造型,禿出立在親水池上,遠看很迷人。

台大社會科學院的課桌椅,是台大實驗林廢棄的木料做成的;台大社會科學院的建築有傘狀結構,第三棟開大洞是想引入自然風。

台大小椰林道是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蓋的,沒有日本人蓋的台大椰林大道的壯碩、整齊與氣勢磅礡。 台大校園內的陶製大哉問?是陳建勛設計的。三個大圓球代表圓融,中間一個大問號,代表求學要多問。因放置地點不佳,不受重視。

台大洞洞館,是市定古蹟,是張肇康設計(貝聿銘的學弟),50年代完成被抨擊。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創新,有新的思維,即現代理性的思考:

1、基座抬高。

2、中央廊柱有迴廊,沒有龍柱,室內有兩個螺旋柱。

3、立面有朱紅色帶,意謂中國人傳統的當官。

    洞洞館外面的時空膠囊牆是公共藝術作品,紀錄時光;時鐘暗示時間的流逝,是2003年完成的作品。

溫羅汀小公園,2005年完成,代表台電公司的敦親睦鄰。中間有一棵加羅林魚樹高大壯碩,市民可在四周的騰空鋼椅坐下,是個舒適的小憩空間。

台電大樓的日光域,是用回收的路燈241盞所組成的,意謂台電公司手護台灣的溫暖與用心。

樹與霧公共藝術作品,是豪華朗機工的創作,完成於2016年。早期的電線杆是用樹木豎立在各處,為了環保減少砍樹,之後改為水泥柱。一根電線杆代表一棵樹,金屬的配件是樹的枝枒,四周的樹日日成長,彼此將接連在一起,水霧代表樹幹和葉子,這是虛與實的相接,是溫暖、甜美、有趣的。

河飄風的風扇由450盞LED燈光組成,在天空中有繁星點點流動的感覺。

靜山水是活水,上面是平面的,映照出國畫中的山水畫,意義是向台電工程師們致敬:他們跋山涉水,為民眾拉電線的辛勞,是無怨無悔的。

 太陽之詩2016年完成,太陽象徵台電公司,身為一顆照亮全民的太陽,有不可懈怠的重責大任。以光芒拂掠,創造出緩慢的運動軌跡,造福著太陽底下千千萬萬的百姓,是一種融合飽滿的優雅之感。太陽之詩,和民眾對話:能接受、不討厭,成為此地的地標,是它成為公共藝術作品的功效。

台電大廳有四個投影機,對面的牆上是仿清明上河圖,標示出羅斯福路、中正紀念堂、台電大樓的位置,讓來往行人,了解自己周邊有哪些設施。

周老師說:公共藝術作品全台目前有4000多件,未來會氾濫成災,如何減少它的產出,只有用軟體作品與硬體體作品相輔相成,才是未來之道。

走讀這半天,從北師美術館、北師禮堂、國際鄉野大廈、台大社會科學大樓、台大小椰林道、大哉問、洞洞館、溫羅汀小公園,到台電大樓看日光域、樹與霧、河飄風、靜山水、太陽之詩、清明上河圖等公共藝術作品;一個下午,我聚精會神的聽,手中拿紙筆做筆記,也用手機拍不停,愛這樣的知性小旅行,讓我了解大都會中有不少精緻的公共藝術作品,值得再三品味。

因此,我選擇當金車的文資走讀志工;回到家,靜靜的整理這些資料,紀錄起來,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我深以金車的文資走讀志工為榮,下次我還會去,再見了。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