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金車走讀 樂活99】2018。春 臺大建築藝術賞析

臺大建築藝術賞析

撰文/走讀志工 劉宥伶

三月是杜鵑花開的季節,我們在大校園裡,展開一段與歷史的對話。由交大建築研究所黃瑋庭老師導覽,穿梭在莘莘學子的琅琅讀書聲間,觀察老建築的各種表情,它們正無聲訴說著,那一段一段交織著社會、學校、歷代知識份子的故事與傳說。

臺灣大學成立於1928年,前身為日據時代下的北帝國大學,因此校園中不乏許多日式建築。在日本推動西化的背景下,它們也見證了日本建築師向西方取經的歷程,雜揉著東西方設計元素的「舊行政大樓」就是其中之一。

門前採希臘的柯林斯柱式設計,但在工法上以洗石子完成,既能展現古代樣式,又能以現代工藝提升建築強度,體現出行政大樓欲給參訪者莊嚴肅穆的氛圍,彰顯其權威與重要性。

再往前一小段路,可見到矗立於路邊的「傅鐘」,用以紀念第四任校長傅斯年。傅鐘每次響21下,這是已故校長對台大學子的期許,「一天中21小時用來學習,剩下的3小時用來沉思」。

看似不起眼的「文學院」其實也是另一棟日本建築職人精神的最佳見證,外圍鋪滿土黃色的13溝面磚,在抗戰了歷史下有其特殊目的:凹凸錯落的磚面降低了陽光的反射,配合著土黃色外觀,在敵方的空拍視角下成為文學院最好的防護。再仔細推敲,發現其中共有4種不同形狀的磚,可見日本建築師精細的工法與堅持,即使歷經了90年寒暑,仍以原本的面貌屹立於此。

起造於1929年的舊總圖書館,在2005年時以「校史館」的身分重現於大眾眼前,成為校友回娘家的溫暖歇腳處,也為各界人士提供一處認識台大的明亮展廳。圓拱形的校門是由唭哩岸的石頭建造而成,雕刻著帶有原住民族風格的百步蛇圖騰,與行政大樓相比,雖少了大廳堂的氣派,卻多了分厚實沉穩的感覺。

人稱「洞洞館」的農業陳列館,以其牆面鑲滿琉璃筒瓦而成為眾人焦點,黃色、綠色的搭配象徵稻穗,上方的排水孔則以藍色琉璃相襯,傳達出「灌溉」及「雨水滋潤大地」的隱喻,充分體現了農業陳列館的精神。

在校門口與羅斯福路交接處的一塊三角形地域,是作為前校長傅斯年長眠地的「傅園」,整體設計取法雅典衛城,期許以智慧女神雅典娜向傅校長致敬,存放骨灰的「斯年堂」以高貴的白色大理石蓋造,象徵其特殊地位。

傅園中有許多日據時期栽種的植物標本,多為來自東南亞、非洲的母樹,說明了台灣作為當時日本南進的跳板,而台大則扮演著熱帶農業研究基地的重要地位。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