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金車走讀 樂活99】2018。春 輕訪開蘭第一城 

輕訪開蘭第一城    

圖文/走讀志工 顏文魁

2018年四月一日,參加由金車文教基金會所辦走讀開蘭第一城,今天導讀老師是土生土長的頭城人—莊漢川老師。

頭城的前世與今生-19世紀宜蘭河運與陸運中心

談到頭城的前世與今生,繁榮與平淡,莊老師說非得由吳沙開蘭說起。西元1796年,吳沙號召千位漢人拓墾民眾入蘭,水陸並進,陸路由草嶺古道入蘭,海路由烏石港入蘭,(以至於噶瑪蘭族遷入花蓮)。在頭城建立頭圍,後才有二、三、四、五圍。1812年,楊廷理入蘭設治,頭圍港以宜蘭河為起點。1826年,烏石港是宜蘭對外海運中心,頭圍是宜蘭到台北淡蘭古道必經之路,所以頭圍在19世紀是個繁榮年代,這也是頭城老街興起的主要因素。

20世紀之後-常常是路過頭城

1878年,烏石港洪水淤塞,港內移。1883年美國商船擱淺港衰落。1892年宜蘭河改道由壯圍出海,頭圍河港逐步雕零,當年河道即今青雲路。1924宜蘭線火車開通,至此,交通改變了早期繁榮的頭城。1940年代北宜公路開通(新店—礁溪)。1978年濱海公路開通(基隆到頭城--蘇澳)。1989年烏石港重新開發,2003烏石港遊客中心啟用,成為賞鯨與龜山島交通港。2006年北宜高速公路通車。至此,頭城,常常只是路過。200多年開蘭門戶,留下近百年精彩遺跡,後世頭城子孫如何老城新造,正等待頭城後代人的智慧。

走讀由頭城火車站開始

今天走讀由頭城火車站開始,先來到莊老師的兒時故居  -火車站宿舍,宿舍是木造日式建築,是1940年代建築,目前有文創商店進駐。開蘭路是日本時期主要道路,沿途有肉攤、菜販,是傳統市場。來到鎮史館,也是國小校長宿舍,也是李榮春文學館。李榮春是道地頭城作家(1914—1994),曾留日一年、也到上海抗日四年、光復後回頭城和平老街定居,是台灣第一代白話文本土作家,後世譽為(文學隱士/蘭陽文壇的獨孤俠)。曾留下數萬字文學作品,文風寫實自然,為頭城留下大量記錄文字,主要作品有:祖國與同胞、海角歸人、洋樓春夢、鄉愁、和平街、懷母、八十大壽等,成為後代了解頭城歲月的重要著作,這裡展出相關照片與作品,值得細看。戶外一幅巨大頭城地圖,是莊老師解說頭城演變的 好教材。

和平街是清代老街

和平街是清代老街,街頭街尾各有一座土地公廟,守住財氣。由此向北,即是當年淡蘭古道南線,經大里、草嶺古道、雙溪、金字碑古道、搭船到松山,莊老師說當年這條官道,會有一晚必住頭城(另一晚住雙溪)。這裡留有清代廟宇、十三行、租館、媽祖廟、日治街屋、別墅,河港遺跡等,而且街道位置與房舍未曾大幅改變,未有大破壞與開發,是台灣難得一見的真正傳統老街。

北門土地公廟

北門土地公廟,建於同治二年1863年,為縣定古蹟。燦景兩獅為同治二年所建,可惜如今兩獅不見了,現為替代品。廟旁古道即直官道直通大里。特色:廟有三門、黑面土地公(五官深邃、眼神往下)、廟山牆有劍獅吉慶雕塑。

清代十三行,行商河港倉庫,在舊屋中可見泥造牆壁與串連通道。旁有李榮春記載(和平街)的文字記錄:大意描述:

“和平街有泉州人蓋百商店,才驚覺烏石港會淤塞,留下十三行空屋,日本人來了,唐山船也不再來了,烏石港也淤塞了,成為一片田園,新街(開蘭路)有人蓋新房子,舊街(和平街)就沒落了。”

盧家老宅與史雲湖

盧家老宅,是宜蘭縣首任縣長(盧纘祥)祖厝,1928年蓋的。盧纘祥先生的父親曾是板橋林家買辦,商人、文人,曾參加瀛海詩社,日本時期台北縣議長。1950年首任宜蘭縣長。盧宅呈混搭風格:日式黑瓦、老虎窗、歐式拱門、扶壁、廊道、中式櫃台腳。屋前史雲湖是原頭城河港遺址(宜蘭河於1892年之前的河道),盧家取(前水為院,後山為屏)而開挖出來的,曾因欲填平而引來抗議。

林家租屋,是林家早年收租所建,(全台計26處租屋),板橋林家在宜蘭仍有大批土地,1856年曾投資開拓草嶺古道、1828年隆嶺古道,林維源與當朝盛宣懷仍是姻親關係。

清代日時老屋-129號吳宅,女兒牆及巴洛克風柱

121號新長興樹記,是精典作品。建於1921年,南北貨批發,樓上閣樓為貨倉庫,小門貨品出貨用。最特色為木刻門聯,莊老師說是崁入式兩種木材刻成,非常特殊。另鳥兒叨銜門聯也是一特徵。下層磁磚圖案,呈龍鳳獅雞,甚為少見。

慶元宮與河港遺址

慶元宮,和平街與沙成街口,是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照說是吳沙開蘭年代,有可能是隨軍保護神(水陸並進)。在石柱上有道光戊申年,推測是1829年作品。奉祀開蘭媽祖,山川殿石柱、石獅、左右對堵,皆是砂岩,推測是最早的建材,在1889修建時繼續保留,質樸厚實,有年代久遠感,不同於其他華麗廟宇之繁複。有媽祖廟對聯研究者,在1000家媽祖廟中選300家,之1000句門聯研究,慶元宮入選13首,唯山川殿正廟門一首沒入選,內容如下:

中山護冊大海濟師溯累朝赫濯聲靈比洛女湘君九天獻顯

鶯嶺環青馬淵涵碧看此地巍峨宮闕與方壺圜嶠一水相連

形容護使團赴琉球冊封及頭圍環境景觀。廟前,也是曾為河港所在,從舊照片,猶可見廟角出現,証明河港就在這裡,廟埕有一石碑(帆影立石):

烏石春來揚萬富  龜山日上照三竿

是記載與描述烏石港帆船林立與龜山朝日絕美詩句。

源合成與陳春記

源合成與陳春記,建於西元1920年,為當時的米號,建築採紅磚與拱柱,亭仔腳與圓拱騎樓,加上紅燈籠非常特殊,非常難能可貴。如今,仍保有原汁原味百年傳統街屋,後方有鰲魚排水設計,足見當初起造者用心。

最後來到圓頂天主堂,是荷蘭藉羅文思神父,於1960年代所建,在傳統漢人聚落,付出愛心的神父,仍能建造一片淨土園區。過去的托兒所,轉由老人長照中心取代,愛心不變,服務對象從小朋友改為長者,莊老師玩笑說:當初念幼稚園,經過五、六十年,已經以長照中心服務對象。天主堂見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也曾是頭城的地標。

因頭城交通環境改變,不像200年前,是入蘭交通關要,北宜高經過也是路過,北宜鐵經過也是路過,沒有大量改變的頭城老街,反而保留了百年前的模樣,是全台獨一無二的老街。在假日的午後,老街仍是一片祥和安靜,走在街頭,彷彿就處在200年前,那一份安靜,如入祥和世界,頭城老街,值得來去走走...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