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8。秋 桃園大廟庶民紀事      

  桃園大廟庶民紀事      

撰文/走讀志工 林靜婷

金車文教基金會─秋季走讀再一次來到了桃園大廟週邊,這次加上了近期開幕的『桃園77藝文町』及『桃園軌道願景館』,由鄭勝吉老師及劉俊麟老師帶領我們認識桃園,鄭老師不用多說,他是公認的廟宇建築專家,而劉老師是在地桃園人,長期擔任自然生態及古蹟文史導覽的資深講師。

『桃園軌道願景館』原是台鐵擁有82年歷史的「桃園七號倉庫」,2016年列為歷史建築「桃園車站舊倉庫」,是西式木框架風格的素面磚造倉庫。館外展示了全台第一具開放式實體潛盾機,他可是捷運地下化不可缺少的大功臣,曾完成台北捷運新莊線部分潛盾隧道段。一入館就能看見參考舊照片而製作的1:5比例實體木造「桃園驛」模型,桃園驛建於1913年,車站南北向出入口皆可見醒目的日式唐破風屋頂,細部採用英式都鐸木框架構造,屬於和洋折衷式建築。

館內不僅介紹桃園早期輕便鐵道及全台鐵路系統歷史演變,也提供親子車長體驗、積木城市和軌道劇院等多媒體互動設施,而乘坐「桃園號小火車」可以飽覽桃園未來6條軌道運輸系統,希望透過詳盡的靜態及活潑的動態展覽,帶大家認識桃園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軌道發展歷程,並打造兼具導覽、教育和觀光功能的新景點。

『關帝廟』位於民生路(清朝稱為公館頭街),建於清道光21年(1841年),本為徐氏宗祠,以祭拜徐氏歷代世祖為主,因先人回福建省南靖縣大坪探親,迎請關聖帝君金身及徐氏始祖徐淡健公神主靈牌歸台奉安於現址,因以神為主,所以恭奉關聖帝君於正殿,徐氏祖先牌位改奉於虎邊,之後漸漸成為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自然而然由私廟變成了公廟,日據明治39年(1906年)改名為武廟,因年久失修漏雨,於民國85年動工修建,廟外側牆壁上還可以看到新舊建築接合的痕跡。

從關帝廟旁的小巷子進入,別有洞天的發現了藏於巷弄中的傳統建築,一轉彎出了巷子就來到了擁有180多年歷史的『桃園第一街-新民老街』東段,街上的「新珉油條店」歇業中,今天無緣一睹有名的油條山;「楊氏家廟」建於1907年,融合西洋與日式的風格,是桃園區碩果僅存的磚造立面明治型街屋,目前正被綠色鐵皮圍住,希望早日見它風華再現;「張松麥芽糖」門前的網美攝影增添了一縷時尚感,而我們的出現猶如一陣風來去匆匆。

我們回到了民生路,驚見日據時期桃園神社參道上的石燈籠燈柱竟然成了貨櫃下的墊腳石,感嘆桃園古物隨處可見啊!之後轉往中山路(清朝稱為桃仔園街),『中崎本舖』本店質樸無裝潢的店面就像他的古早味布丁蛋糕扎實綿密口感一樣,讓人值得信賴與回味;

斜對面曾經的『黃錦美布店』建於1925年,三層紅白相間辰野飾帶的大正型街屋,建築物上方的山牆有泥塑「黃」字樣,華麗的外觀可說是桃園街屋的顛峰之作;緊鄰景福宮的『大廟口派出所』是建於1927年的兩層樓磚造和洋混合式建築,一樓是警察官吏派出所,二樓是保甲聯合事務所,戰後改稱為景福派出所,同景福宮一起見證了桃園市中心的變遷與發展,2017年列為歷史建築,可惜目前仍是閒置狀態。

位於中正路中間的『景福宮』又稱為大廟,主祀開漳聖王,是全台傳統木造規模最大的開漳聖王廟。清乾隆10年(1745年)由薛啟隆草創,嘉慶年間漳泉械鬥,桃仔園街為泉州人焚毀,之後建築防禦土堡也同時整建大廟,嘉慶18年(1813年)興修完成奠定了三進身格局,主殿供奉開漳聖王,後殿供奉觀音。

廟中的清代石柱及匾額佐證了清代在桃園的發展史;日據中期桃園街長簡朗山於1925年進行市街改正,大廟遷建為兩殿式,由陳應彬與吳海同前後殿對場作,屋頂採用重簷歇山假四垂更顯堂皇,廟前置一廣場,四周道路環繞;1961年廟身兩側擴建鐘鼓樓,原先攤販雜集的廟埕改為公園設置牌坊及噴水池;1985年列為市定古蹟,大廟不僅是桃園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也是桃園一開始的商業發展起點。

大廟左後方的『新市場街屋群』與『桃園消費市場』(拆除重建為今永和市場)同時於1933年興建,屬於昭和型街屋,戰時加貼了國防色系的面磚,目前依然做為店鋪販售南北雜貨。大廟右後方的『彭泰益商店』是由彭火樹於1938年興建,屬於參階層牌樓厝,起初是米穀配給所,戰後則是麵粉製廠,1960年遷廠至後站大樹林,之後則提供給各類零售商號租賃,這些街屋構造順應了建築法規及商業型態,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與中正路垂直的博愛路舊時曾有「桃園西門町」之稱,手工名店「鴻翔祺袍」及「第五街洋服」仍在營業中,彎進博愛路69巷,再度別有洞天的發現了藏於巷弄中的傳統建築,『僯竹居』紅磚牆中陳舊的磚門樓,一樓兩進磚造閩式院落,是桃仔園城中自清代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築,原因竟然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經借宿過。

清道光19年(1839年)仕紳徐玉衡等人倡建「桃仔園城」,四座城門原所在地分別為東門(約在今東門國小)、西門(約在今西廟附近)、南門(約在今南門國小)及北門(約在今北門國小),每一座城門附近都有一座代表性的土地公廟,東門土地公廟-厚德福德宮,西門土地公廟-元德宮土地公廟,南門土地公廟-鎮南宮土地公廟,北門土地公廟-保德祠,桃園土地公廟林立,密度居全台之冠,自成一股土地公文化潮流。桃園古城牆於1904年被拆除得一乾二淨,如今只剩下四座城門的稱呼供後人想像。

『西廟』位於中山路南華街口,興建於1820年,俗稱「佛祖廟」、「城隍廟」,當時座落於古西門城外官道上,與清道光5年設置的桃仔園義塚(指的是先前被拆除的義民廟)比鄰而居,特殊的環境使西廟見證了當時的交通運輸、漳泉械鬥及喪葬習俗,先前拆除西廟前日據時期街屋時,曾發現清代瓷碗破片,顯示西廟的廟埕下可能有豐富的歷史文物,目前列為暫定古蹟,廟方為了重建新廟,周遭皆被清空並用鐵皮圍籬包圍,然而就在拆除周圍建築後,更可清晰的看見以青磚與土埆築成的廟體,在桃仔園城早已消失在歷史中的同時,一座尚留存清同治年間樣貌的廟宇顯得格外珍貴,卻也面臨了即將消失的危機。

    『文昌廟』又名指南宮,其上有樓,稱「駕鰲樓」,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目前主祀文昌帝君及孔子,日據初期1897年文昌廟曾充當「桃仔園國語講習所」,1909年桃園廳興建『文昌公園』,又稱桃園公園,為桃園最早的公園規劃,大正2年(1913年)增設桃園第一座圖書館「桃園文庫」,為早期桃園地區的文教中心。古文昌廟基地在清代有桃仔園城南門東側城牆通過,從1909年的文昌公園圖紙上很明確可見「城壁跡」的標示,而更南側灰色部分即是一條至戰後初期依然可見,近年被加蓋的排水溝,清代桃仔園城的遺跡有可能經歷了兩百年仍埋藏在地下,而目前文昌公園地下停車場工程是否破壞或是發現這座城牆呢!

經過前身為「桃仔園公學校」的桃園國小及前身為「桃園神社參道」的成功路,來到了最後一站『桃園77藝文町』,前身為「桃園警察局日式宿舍群」。1936年桃園街協議會決議將公設運動場其中1000坪售出轉作為警察宿舍敷地,以滿足郡警察住宿的需求。1937年移轉至「財團法人大日本武德會」。

宿舍群落成於西元1937年,由時任新竹州警務部警務課技手的上玉利重盛為現場監督,整體稱為「台灣警察共濟組合」,宿舍形制為六棟判任官雙併式宿舍,採用中心對稱格局。戰後宿舍繼續作為警察宿舍,直到近年政府陸續收回而閒置,2011年其中一棟失火焚燒殆盡,一棟年久失修塌陷,剩餘的四棟於2013年列為歷史建築,2017年修復完成後舉辦命名票選活動,結果為『桃園77藝文町』,是桃園區第一處修復活化的日式宿舍建築群。

    我住在桃園20多年了,原來桃園是如此美麗,之前的桃園印象是擁擠與移工,走了這一回,拂去表象的灰塵展現出來的是歷史長河中深刻的印記,桃園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文化綠洲,值得你我用雙腳走讀前人之路,用雙眼紀錄在地生活。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