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8.秋 泱泱之水冬山河

泱泱之水冬山河

撰文/余亞蘭

        冬山地勢形如冬瓜,是老一輩人口中的「冬瓜山」,冬山火車站以綠色隧道為概念,配合生態綠洲及鐵路高架化工程改建,是台灣第一個以休閒觀光為目的而生的車站,採用瓜棚造型的外觀設計,融合在農田與屋舍錯落的景致中,讓人恍惚之間,突然分不清究竟是瓜棚還是車站,買張月台票後,走上隔著白色帆布灑落陽光的火車月臺,看著對號列車從身旁呼嘯而過,這才發現原來田園風光是如此明媚可愛。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

        車站前色彩繽紛的大型裝置藝術,是旅人們的第一站。農產豐饒的冬山鄉,在秋收冬藏的農閒時節,當強勁的九降風吹起,就能看見漫天飛舞的風箏在天光雲影中飄盪,田埂上追逐風箏的孩子,在一望無際的稻浪中若隱若現,迴盪在風中的笑語讓冬山成為風箏的故鄉。而離車站不遠處的彩繪牆面、農會穀倉和冬瓜山故事館連成一氣,悄悄地替冬山的故事揭開序幕。

        在星期日的寧靜午後,我們跟著莊文生老師走進經過連日雨水洗禮的冬山老街,穿梭在僅有十米寬的台九線舊省道上,老舊的窗櫺、低矮的樓房將時間往回推移數十年光景,鹽滷豆花、米粉羹、臭豆腐、粉圓冰等懷舊小吃與傳統老行業鉤勒出舊時代中小人物質樸的生活樣貌,騎樓下正在醃製臘肉、曬菜脯乾的人家,讓來自都市的人們不禁停下腳步駐足,一窺這鄉村獨特的日常景致。

         宜蘭的土地很黏,宜蘭人對土地都有份特別的情,在信仰這條路上,更是走的又長又遠,冬山定安宮創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清嘉慶年間,林國寶率墾民翻山越嶺至噶瑪蘭,為祈求墾民事事如意,特從福建恭請天上聖母來台供奉,另也奉祀觀音及林國寶牌位,守護居民出入平安。定安宮牆面上的民間故事彩繪、廊簷上栩栩如生的剪黏工藝、用水泥雕刻的「與天同功」幾個大字,讓定安宮的獨特只可會意,不可言傳。

        宜蘭人古稱為「港」者,其實是指河流,冬山舊港口沒有海港那般大的格局,卻有百年那樣久的記憶,冬山舊港口位於現今冬山老街一帶,是冬山河的舊河道,綿延數百公尺,與新河道呈現新舊並存的風貌,它是冬山河截彎取直前,冬山人賴以為生的母親之河,城鎮的興衰都因它而起落,同時冬山河也是早期連接五結、利澤的主要水上陸路,恆亙於流水上方的冬山橋,建於日治昭和年間,是蘭陽地區首座水泥橋,橋欄圓拱方式的外型更是別具時代意義。

       「三年無作大水,豬母就有金耳鉤通掛。」、「豬會上樓拱」

         冬山河,昔稱加禮宛港,匯集了新寮溪、舊寮溪、十三份溪、安平坑、照安坑等五條支流,在太和附近進入平原,蜿蜒窄小的河道讓水災氾濫成為當地居民共同的夢魘,經過多年整治馴服,冬山河從原本乏人問津的不毛之地,逐漸與人相親並乘載無數生命,冬山河成了宜蘭人的驕傲之一。夾岸兩旁翠綠相間的樹木與河岸邊垂釣的漁人們,在夕陽餘暉下,倒是頗有一番詩人眼中獨釣寒江水的寧靜與自由。

        順著冬山河岸旁的自行車道往上游,出現在眼前的是宜蘭河、蘭陽溪、冬山河所匯流成的三敆水,它們各自翻山越嶺、跑過數十里路,只為一起保有三敆水是上天所賜神水的秘密,奇立板社和貓里霧罕社的噶瑪蘭人與來台拓墾的漢人在三敆水的庇護下安居樂業。十一月份,東北季風吹起,是捕撈文蛤和鰻苗的好時節,只要看見三敆水出海口搭起一個又一個蒙古包、討海人數不清的身影,就知道是天上的黑金們來了!

        最後,我們沿著冬山河畔來到了擁有豐富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的生態綠洲,身旁騎著協力自行車經過的年輕情侶與河面上奮力踩著鴨母船的大人小孩,將冬山的愜意提升至另一種層次。大自然是個很奇妙的東西,看似平凡無奇,卻能照出最真實的自己,河面上波光粼粼的倒影,照出的是每個大人心底住的孩子,塵世的吵嚷在這個短暫片刻,似乎都隨著拂過的徐徐微風,在空中飄散無蹤。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