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20大松山千人走讀:這一夜,我們的後眷村時代

這一夜,我們的後眷村時代

撰文/林靜婷

        我的眷村印象是從相聲中堆積而成的,民國74年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及《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一直到近期相聲瓦舍《影劇六村》,對我來說圍牆內的眷村是充滿童趣與歡樂的,當大松山千人走讀八條路線公布時,我一眼就相中了路線5:這一夜,我們的後眷村時代。

        綿綿秋雨的午後,金車文教基金會千人走讀八條路線31隊伍,以松山工農為起點同時出發,路線5由生於眷村長於眷村的蕭慶國老師帶領我們一路從現代建築走進眷村聚落,途中介紹了四四兵工廠的前世今生,穿越了半個信義計畫區,最後結束於四四南村的眷村文化館。

        清康熙48年(1709年)陳賴章墾號開墾大加蚋,從今萬華區新店溪沿岸平原逐漸擴展成今大臺北地區。光緒元年(1875年)臺灣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將原屬淡水廳管轄的大甲溪以北至後山改制為臺北府。光緒10年臺北府建城,臺北城內與鄰近的艋舺、大稻埕,合稱為「三市街」,是臺北都市發展的基礎。光緒11年臺灣建省後,臺北突飛猛進成為臺灣的行政中心,一直延續至今。日治大正9年(1920年)臺北建市,今年是臺北建市百年。

        三張犁是清治時期以墾照命名的古地名(一犁是五甲地),位於臺北盆地東南緣。日治初期仍是農田、水塘和荒地,明治末期在四獸山邊陸續開採煤礦,大正年間在今四四南村一帶設立射擊場,昭和15年(1940年)在今四四南村北側,即今松勇路、基隆路、信義路、忠孝東路包圍的範圍內興建陸軍倉庫。

        四四兵工廠前身為民國25年於南京設立的「中央修械所」,對日抗戰期間遷移湖南長沙、貴州等地,從事槍砲及手榴彈改造生產,民國32年更名「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廠」,民國35年抗戰勝利後遷往山東青島。

        民國38年國共內戰隨國民政府一起撤退來台復工,全名是「聯勤總部兵工署第四十四兵工廠」,簡稱「四四廠」,主要製造砲彈和信號彈,當時與聯勤軍車廠共用土地,並設置鐵路三張犁支線進入廠區。

        為了安置軍眷家屬,在四四兵工廠南側,興建四四南村(當時分為三個區塊,由西向東分別命名為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而附近的四四東村(安置部分廠工眷屬及低階士官兵)、四四西村(主要安置具有軍職的校官尉官),民國40年全數眷村建置完成。

       之後村民陸續搬離眷村,民國87年四四南村丙字號成了信義國小體育場,民國88年部分保留下來的房舍與鄰近景新公園合併變更為公園用地,成為信義公民會館暨眷村文化公園。

        臺北由西往東發展,民國60年代提出信義計畫區為副都心計畫,70年代進行開發,範圍大約以基隆路一段、信義路五段、松德路、忠孝東路五段為界。旅日建築師郭茂林導入東京經驗,以新市政中心及次商業中心均衡都市發展,以商業投資吸引跨國性金融服務及高科技資訊產業。

        信義計畫區是臺北市唯一全方位都市設計的大型棋盤式街廓,規畫有住宅區、商業區及文教區,最大的特色是完全符合都市人住宅休閒及購物需求,加上市府營造的公共藝術,使得進駐的示範社區、百貨商場及企業大樓也都別具風情。

        走讀中首先經過的是「維也納花園廣場」,信義計畫區的社區建築為了能獲得增加樓地板面積的獎勵,依規定必須留設開放空間作為公眾通行及休憩使用。

        「陶朱隱園」命名典故來自中國首位儒商范蠡陶朱公,每層樓旋轉4.5度的建築外觀及垂直森林陽臺,為他贏得了多項建築獎項,頂樓設有直升機停機坪,內部共有七部電梯,其中一部可承載超跑直達家門口,豪華得令人咋舌。接下來我們經過的每一棟建築物都有獨到的特點,走道穿廊寬敞舒適,公共造景美輪美奐。

        位於信義路與松智路口「信義房屋」外的大型戶外裝置藝術「幾米月亮公車」,是為了響應臺北市政府2016世界設計之都,由繪本作家幾米與信義房屋合作,以繪本《月亮忘記了》延伸創作,車廂內有抱著圓月的小男孩、五彩繽紛的鏡面書及活潑有趣的小角色,隨著彭靖的樂曲《星空下的貓頭鷹》,熊熊司機從遺忘站開往記住站,公車坐落於水池上,一顆顆反射出週遭景象的星球與水池中的亮光相襯,車頂上藍色小童高舉黃澄澄的微笑月亮,總是能撫慰著馳騁於車水馬龍信義路上每位過客忙碌孤寂的心。

        「臺北101」是臺北市不能忽視的地標,由建築師李祖原領導設計,由爭取臺北101興建工程所組成的日臺聯合承攬團隊KTRT建造,1999年動工,2004年完工,曾經是世界第1高樓,目前是世界第12高樓,但仍是地震帶最高樓及世界最高綠建築,擁有全球第2大及全球唯二開放遊客觀賞的巨型阻尼器。

        建築外觀模仿「鼎」字建成,有聚寶盆的隱喻,每八層樓為一個倒梯型結構單位(八的諧音為吉祥數字)概念,彼此接續,節節高升,邊上鑲有中國古錢幣,雲紋圖案代表如意。蕭慶國老師特別帶我們進入室內,站在一樓中心點把視線從下往上延伸看出筆直基準線的感動,不禁讚嘆設計者與建造者的登峰造極。

  民國37年興建的四四南村是臺北市第一座眷村,也是第一座被保留下來的眷村,建築材料早期主要以木材、竹籬、石灰及瓦片為主,後期才是磚牆結構,連棟式平房採魚骨狀排列。

        蕭慶國老師分享了親身經歷,在困窘生活條件下的眷村趣聞,全村共用茅廁澡堂、口味融合的眷村菜、婦女閒來無事的麻將聲及童年雞飛狗跳的歲月,也提到了眷村命名的學問,如憲兵眷村是「憲光」,陸軍眷村是「陸光」、海軍眷村是「海光」,蕭老師忽然問:「那空軍眷村是什麼呢?」大家很自然的回答「空光」,接著不約而同的都笑了,原來空軍眷村是「大鵬」及「凌雲」,聯勤眷村是「明駝」。

  最後我們在四四南村結束了走讀活動,站在四四南村的任何一處望向臺北101,都是觀賞的最佳地點,夜幕漸漸低垂,低矮的瓦房對上點燈的臺北101,穿越時空的新舊交錯依然能無違和感的並存於信義計畫區。這一夜我體會到,我們的後眷村時代就是傳統與新潮互相輝映的時代。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