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金車走讀 樂活99】2018。春 艋舺歷史庶民紀事    

艋舺歷史庶民紀事       

撰文/走讀志工 謝常玲

原來,艋舺這麼細緻。

今日,金車走讀系列聚集在台北龍山寺捷運站1號出口,由投身20多年於史蹟解說的何良正老師帶領我們一窺艋舺雅秀的一面。尊重一個人,請先好好唸出他的名,何老師要大家張口喚出今天要認識的艋舺“baŋ`-ka”,以前艋舺常見平埔族的獨木舟(Vanka)來此交易,艋舺之名由此而來。這次老師將帶領金車走讀、樂活99的夥伴們沿途參訪西園服飾商圈、萬華林家古宅、糖廍文化園區、龍山寺、青草巷和剝皮寮。

先來到西園服飾商圈前坐下來聽聽艋舺的前世。話說當年艋舺人文薈萃,交通便捷、貿易方便,彰化芳苑人在此落腳,成立一間又一間的服飾行,現在還是有許多服飾批發行,但不比民國50~70年的繁華景況,因為80年代後台北服飾批發轉向東方新開發的五分埔商圈。

走進巷子,右轉一出來,就看見眼前矗立著一紅磚古厝—萬華林家古宅。興建於1931年的市定古蹟萬華林宅曾是艋舺最高的洋樓,日治時期迄今見證了萬華火車站周邊發展。

這棟建築有著家族興旺、政商友好的意義,因為林家自己是土水師,精於材質挑選與施工技法,又邀約日本建築師設計,進入林宅即可感受新潮設計與高級材質,內部都有解說告示牌可參考,當年林家各房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一樓是本業蔬果批發的整理大廳。

老師教我們看各層樓的陽台欄杆各不相同:二樓欄杆為柳葉形、三樓欄杆為菱形、四樓欄杆是直條型。特別有趣的是,隱約可見欄杆上有鳥兒停佇,卻聞風不動,原來是林家巧思,為的是警醒家人…現場居然有人大喊「家大業大鳥獸散?」,大夥兒哄堂一笑,老師解釋,林家長輩希望後代子孫常懷歸巢探望的心意。

往大理街方向走去,路面略顯灰階單調,這裡人煙似乎不多,怎知一個右轉,眼前看到一片寧靜住宅,有點眷村的味道,原來是台糖的糖廍文化園區。源於日本會所經營的台北製糖所,是日治時期在桃園以北唯一設立的製糖所,1942年停工。糖廍,客家人稱蔗廍,也有稱草廍(草寮搭建)。

老師忽然語重心長地說起,任何古蹟的留存都不是必然,而是偶然,古蹟常見栽在政府疏忽,例如此處被台灣最有名的歌仔戲團園長期低價租借練習,沒想到竟隨意拆除了糖廍台車軌道,令守護糖廍的居民與專家傻眼又心痛,即使後來仿造再生,已不見真跡的意義。

這裡有詳細介紹當年農民與製糖所互動的糖業歷史,何老師說,當時農民被日官欺負,從流傳的一句話「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蹦”(台:秤重之意)」就可知其無奈,日官會偷斤減兩,農民所得等於被盜竊。

走到糖廍文化園區的背後,順著走就是「鐘錶街」,這裡是夜市鐘錶攤販的上游批發商,巷子左探右望,都是鐘錶。還有幫人算流年的相命館,據說,每年農民曆的印製原始資料,就是從大理街這邊傳出的。妙吧!

接著我們來到香火鼎盛、名滿天下的龍山寺。台灣五個龍山寺分別在艋舺、淡水、鹿港、台南、鳳山,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這裡佛、道都有,因此不專屬哪一教別,歸類民間信仰。

何老師帶我們看康有為在正門題的對聯,也看龍柱的雕工與其上的封神榜故事。龍柱頭是白菜頭,何故? 係日人自從明治維新後,崇尚西式美學,仿效希臘建築的柯林斯柱,甚至開了些小玩笑,在柱頭上刻洋人,藉此嘲弄『洋人番仔』,故有『憨番抬大杉』、『憨番抬厝角』等玩笑話。我們跟著何老師一路進去細看龍山寺,就陸續發現番仔2號、番仔3號…,甚是有趣。

經過青草巷,見識到庶民生活的樣貌,有人喝青草茶降火氣,也有人在黃昏市場裡喊價買賣。走著走著,我們進入最後一站:剝皮寮。推估剝皮寮成形在清代早期,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道路彎彎曲曲據說是為了易守難攻的目的,也有讓鬼不好走的避邪之說,早期兩側有隘門、隘丁維護聚落安全,直至日治時期,因為日本人不喜歡彎曲,也認為不衛生,因此另闢大道廣州街,從此剝皮寮被邊緣化。

倒是何老師極具『道家精神』,他認為,正是因為被邊緣化、沒落,才得以保存下來。現在的剝皮寮多是拍戲與展覽的用途,外國友人來台北、親子假日出遊,都適合來此走走。

金車走讀活動在此終於細細看完艋舺。艋舺有她斷不開的三流(流氓、流鶯和流浪漢),也有屬於她獨有的另一種三流(商業流、文化流、美食流)。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