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國際教育跨領域設計工作坊

 

國際教育跨領域設計工作坊

 

講者/郭至和、豐佳燕、劉雅鳳、林純夙     

撰文/余亞蘭

         教育,是為了成就每一個孩子;改變,是期待讓生命更加美好。一○八新課綱以自發、互動、共好三大理念出發,希望能達到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的最終目標,跳脫舊有的教學框架,培養孩子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學習與生活將不再是平行世界的兩件事,透過實踐力重新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而面對教育制度的重大變革,早已有許多老師身先士卒,只為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但對於十二年國教中的一○八新課綱是否會成功,仍有多數人抱持著觀望態度,對於教學方向更是如迷霧般一片茫然,因此金車文教基金會特地針對此議題,開設國際教育跨領域設計工作坊,邀請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郭至和、豐佳燕、劉雅鳳、林純夙、楊淑靜等五位優秀教師,與各級學校教師及教育工作者進行交流分享,激盪出教育的無限可能。

核心素養引領的教學面貌

        來自台中建功國小的郭至和老師,在班級導師與科任教師的兩種身份中穿梭,始終不曾改變的是那份對於教學的堅持與毅力,國小老師因為不需面臨升學關卡,在課程設計上相較於國高中教師有更多彈性,但熱情卻也容易被日常瑣事消磨殆盡,但郭至和從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才成功地在教學現場讓改變發生。

         班級導師與孩子朝夕相處,是最有利於能夠在課程中加入新元素的角色,在103學年度公布總綱後,郭至和老師便開始著手了解外界趨勢,以及可運用的教學資源,接著依照孩子特性設計課程,並在評估家長及學生的可接受度後,在有限的教育制度裡,嘗試最大限度的可能,將孩子感興趣的主題融入現有各領域單元,以統整課程方式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並非另創一套全新課程。

         而擔任社會科任教師時,郭至和老師則先將社會領域課程教材內的相關概念繪製成圖,依據概念提出問題,接著試圖列出統整課程方案的主題,配合學生普遍興趣引導其覺察日常生活所面臨之困境,並分析問題所產生之原因,透過小組合作方式,擬定行動解決策略,最後則是付諸行動實際改變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但剛開始,每逢進行到行動關卡,總會因孩子的各種理由而擺盪,於是第二年,他開始組成社群,與各班導師合作,讓導師了解孩子在做些什麼,有了夥伴的加入,教學方案變得更具實踐力,困難度也能夠大幅降低。

新課綱融入國際教育

      「世界沒有所謂的地方問題,所有問題都跟世界息息相關。」

         全球競爭力是二十一世紀的當務之急,學校的存在是為了讓孩子在快速變遷的全球社會中能夠具備全球意識及相關能力。

         在2010年,北市大附小的豐佳燕老師,參加了教育部到泰北的資訊服務。她發現,當地環境嚴重落後,人力嚴重不足,只能使用淘汰的電腦,加上與外界缺乏溝通,反觀在台灣生長的孩子,擁有充沛的教育資源,卻普遍缺乏國際視野。於是她開始重新檢視教學策略,運用跨域教學設計,帶領孩子探索全球議題,與議題產生連結,學會認同自我及欣賞其他文化。透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的課程方式,舉辦了一場國際永續城市高峰會,從觀察分析、系統創造、真實行動、回饋反思到擴展分享,每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主題任務。

         豐佳燕老師也大方向大家分享北市大附小的運作模式,他們與日本桃山小學合作,跨校創造永續城市,利用照片與影像交流。在「減碳奇蹟」的課程中,加入計算碳足跡、製作廢電池、認識桃山國小文化、設計永續城市宣言等內容,讓一個課程同時包含多領域學習,過程中也能讓孩子學會團隊合作,藉由 SHARE教學模式,培養孩子HERO(Hope希望;Exceed超越;Rescue救援;Overcome克服)的四大核心能力。

孩子改變世界的大力量

        你覺得孩子可以成為什麼?擁有多年資優班教學經驗的劉雅鳳老師,希望孩子可以具備國際視野並成為有行動力的世界公民,在這個地球村上每件事的發生其實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帶著孩子以愛出發點,學會愛自己、愛家人、愛世界上的任何人,用這最基本的能力去實踐,成為有責任的公民。

         從四年級開始,讓愛轉動的種子已悄悄在這群資優班孩子心中萌芽,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他們發現,複雜的捷運轉乘路線,總為旅人帶來許多不便,他們便運用課後與假日,設計了QRCODE轉乘對照表,希望能解決生活中的困擾。第二年,有感於敘利亞戰爭帶來的苦痛,他們畫圖投稿line貼圖,想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身旁需要的人,並將所得捐給難民和育幼院孩子。第三年,即將畢業的孩子們,設計了一套包含世界所有議題的桌遊,希望讓大家能夠認識全球問題,從角色、規則、議題都由孩子親手設計,老師則在一旁幫助孩子尋找資源,引發孩子自身經驗與問題的連結。

        跳脫傳統架構的課程並不容易,但來自北市大附小的兩位老師相信,教育不是告訴孩子今天該抄寫甚麼作業,而是看見孩子一天天進步,今天又學會了什麼?生命是真實經歷的學習,教育是讓孩子學習「帶得走」的能力。

         在聽完三位老師精彩的分享後,接著由豐原國中的林純夙老師帶領教育工作者,一同實際操作STAGE行動步驟。先從發想問題開始,自身經驗、課本、報紙、網站與他人的疑惑都能夠是發現問題的來源,針對議題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探查問題發生的原因,以抽絲剝繭聚焦在問題核心,利用曼陀羅思考方法緊扣主題邏輯思考的脈絡與主軸,發想可執行的方案,藉由實際行動達成目標,讓學生帶領學生,並給予團隊持續的關注和支持,老師可以透過引導,讓孩子反思在過程中的收穫和心得,最後運用社群的力量,將行動紀錄讓更多人看見,發揮讓世界轉動的大力量。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