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金車曙光計畫:十天,重塑蘭嶼印象
十天,重塑蘭嶼印象
國立臺灣大學蘭嶼服務隊 歷史二 翁佳苹
十天的蘭嶼服務隊結束了,看著「蘭嶼服務隊」五個字被寫上我的記事欄,然後一路經過一階二階面試、教案和無數個籌會到最後成行,蘭嶼服務隊最終被劃掉成為我的回憶,留在過去。
「首先,是文化衝擊」
在這十天中我得到的,首先,是文化衝擊。儘管事前爬再多的文,讀再多的書,做再多的功課,蘭嶼,真的跟我所想的不一樣。第一眼看過去的蘭嶼,是隔著綠島之星的玻璃窗,那天浪正大,我們從台東這樣晃到了蘭嶼。蘭嶼比我所想的還要大,而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灰色。灰灰的港邊塵土、灰灰的街景和灰灰的道路。我本來預計要迎接的,是充斥著打工換宿、觀光客的整新的街道和一座又一座全白的民宿還有藍天白雲。而眼前的景象就像是一座新舊交融的島嶼。這裡有網美咖啡廳,也有普通的鐵皮屋、二層平房;這裡有小七、也有超市和柑仔店。這裡是貨真價實的蘭嶼。
(椰油國小合影)
過著蘭嶼的生活
蘭嶼就是蘭嶼。因著核廢料、小七、達悟族、觀光度假而被不停討論、不停造訪的蘭嶼。他被貼上了好多好多的標籤,島上的唯二小七引起我的興趣而去讀了好多文章,蘭嶼教會我的第一件事是件事是——「不要站在你的本位思想加諸在我們身上。」
這個道理似乎同樣也能應用在椰油的營隊中,離小孩的年紀很遠的十五個大學生,三天來絞盡腦汁說學逗唱博得小孩那麼一眼或者一笑,學著蹲下理解孩子的眼光;又或者被孩子纏著爬到背上,將他們輕輕舉起,看看上面的世界。與其說這個營隊是暑假爸媽把小孩帶來給我們託管的陪伴營;我反倒覺得小孩的眼神又真實又直接,哥哥姐姐們似乎從他們身上看到純真和力量。他們身上看到純真和力量。應該是哥哥姐姐們被治癒的營隊。
這裡的生活、台北的生活和家鄉的生活是那麼的一樣又不一樣。我在蘭嶼吃到最道地的煮芋頭和飛魚湯,我看到有的家戶掛著山羊頭骨、有的家戶擺放十字架;我看到耕種的田地和風乾垂掛的飛魚;我看到生氣勃勃的,眼神黑亮而純粹的孩童;我看到敬畏自然、和環境共生共存的蘭嶼。
(傾聽與分享)
回歸服務本質
什麼是服務隊,服務隊的本質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對服務隊是敬而遠之的,而這次鼓起勇氣參加的蘭嶼服務隊,我不敢說能給當地帶來什麼影響,但的確豐富了我的視野,讓我對蘭嶼產生特殊的情懷,想一去再去。然而我們要思考的是,服務隊真正的主軸是什麼?是淨灘、是三天的國小營隊、還是圖書館。我們的核心價值是環境議題、教育議題,還是回歸圖資的推廣圖書,鼓勵閱讀?蘭嶼人需要的,又是什麼?期許服務隊的資源供給能和蘭嶼人的需求取得平衡。
(蘭嶼需要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