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7。秋 公館街區美學新映像

公館街區美學新映像

撰文 走讀志工 劉宥伶

熙來攘往的公館街區,或許是許多人再熟悉不過的地域,但眼前的城市風景,可曾細想過背後其實蘊藏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歷史記憶,見證著溫羅汀的前世今生。

飄著細雨的冬日午後,跟著建築師周逸傑的腳步,我們一行人從捷運科技大樓站出發,走過車水馬龍的和平東路,來到北師美術館。新穎又富設計感的建築,在鬧哄哄的市區裡自成一格,為都市注入一股藝術氣息,象徵著原本屬於上層階級的特權標誌與品味,也能在市井小民的生活中和諧共存,共同營造出在地的城市美學印象。

裡頭陳列著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比例復刻的石膏雕塑,讓台灣的我們不用出國也能一登藝術界大雅之堂,明亮的落地窗更是打破藝術與外界的距離,連結校園與城市。

穿過北師校園,在抵達台大社科院前,我們一行人在一棟看似不起眼的老建築前駐足,「國際鄉野大廈」曾是1978年第一個榮獲國際建築大獎肯定的作品,斑駁的牆面可見歷史的痕跡,在造型設計上與香港老城有分相似,彷彿再走近就會穿越回到1980年代初期的香港,耳畔響起傳佈於街坊鄰里的廣東話民謠,撲鼻而來濃厚的港是燒臘香。

鄉野大廈隔著十字路口相望的是,出自名家伊東豐雄之手的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館。圖書館中的柱子在建築師的巧手設計下,成為一株株高聳的樹木形狀,莘莘學子穿梭於其間,就像在森林裡學習,玻璃帷幕外有一道水流靜靜淌過,為校園注入涼意與濃濃禪意。

創立於日治時期的台灣大學,悠久的歷史營造出校園獨特的藝術與人文氣息,公共藝術作品遍佈,包括博雅教育館外藝術家劉國滄的《教室裡的地球》,和化學館相映成趣的《分子之間》則是出自杜俊賢之手,讓第一學府的校園更添文藝氣息。

走讀行程的尾聲,我們來到台電大樓,外牆上掛滿台灣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路燈,取名「日光域」恰好為台電做了最好的代言,肩負著點亮台灣的使命。「河飄風」、「樹與霧」、「鏡山水」等散佈在四周的公共藝術作品,以自然的不同面向為主題,傳達台電公司朝向再生能源發展的願景。

在周逸傑老師的帶領下,重新以藝術家的眼睛發掘公館街區的美,原來藝術就在你我身邊,心中浮現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名言,「這世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在司空見慣的城市風景裡,也許還有更多的故事,等帶著邂逅一雙探索的眼睛。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