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金車走讀 樂活99】2018。春 古亭文學人文憶遊 

古亭文學人文憶遊  

走讀志工/ 洪維廷

3月17日的午後,參加了由金車文教基金會舉辦,由水瓶子老師所帶領的「古亭文學人文憶遊」走讀活動,從南門市場開始,這個成立於日治時代的市場,是台北市最早的傳統市場,後來改建後,除了販售蔬果魚肉外,也成為台北居民選購各式南北貨的首選。

走進車水馬龍的南昌路,老師說這是日治時代的「日本街」,與當時的大稻埕多以臺籍居民不同,這裡居住著許多日本人,然而隨著日式建築的改建,現存的遺跡不多,而其中保留較為完好的建築,除了列為國定古蹟的專賣局(公賣局)廳舍外,就是現今的臺博館南門園區。

它的前身日治時期是專賣局「南門工場」,在那個鴉片和樟腦由政府專賣的年代,這裡是全台灣製造樟腦及鴉片的重要場所。

停工後的南門工廠,至今僅留存作為樟腦倉庫的兩層紅磚建築-「紅樓」,以及作為物品倉庫,部分以拆除後舊台北城牆之唭哩岸石所構築的「小白宮」,現在這兩棟建築成為餐廳及展覽空間,假日也有市集,遊客如織,駐足於此,不免讓人有時空倒流之感。

沿著南海路續行,進入南海學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興建於1950年代的南海劇場和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兩者都是中國宮殿式建築風格,而後方的南海書院,在日治時代是建功神社,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井手薰所設計,除了傳統的日式風格外,也融入了西洋及中式的建築元素,在當時是一個大膽的嘗試。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屋頂及窗戶經過改建,成為今天帶有中式建築風味的樣貌,要不是老師拿出塵封已久的照片,兩相比較之下,實在很難想像當年神社的樣貌,此外,同時期興建的武德殿,則已在戰後被拆除。


 

進入了牯嶺街,街道又呈現了另一番樣貌,老師說這裡在日治時代多數都是日本文職人員的宿舍,戰後日人被遣返前,將自家的家具、書籍和字畫搬出來設攤求售,再加上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公教人員所帶來的舊書及傢俱等,讓這裡的舊書攤匯聚起來。

其後,這些舊書攤也由早期類似跳蚤市場的型態,發展成為舊書店,最後進而形成舊書街。然隨著這個行業的日漸凋零,曾讓這條街沈寂了一陣子,而近年來,隨著牯嶺街小劇場,這棟原來是警察局的三層式巴洛克建築的活化,也再次為這條街增添了生氣與藝術氣息。

沿著南昌路,走到了福州街口,來到了昔日孫立人將軍官邸,這裡最早是日治時代土木局水道課課長的官邸,最初由設計總督府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後來歷經多次增建與改建,建築主要分為兩棟,和洋並存,屋後林木扶疏,日治時代曾作為官舍,戰後則成為孫立人將軍的官邸,後來則成為陸軍軍官俱樂部及陸軍聯誼廳,聽了老師的講解,也才了解這棟建築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意義。


 

沿著南昌路家具街一路向前,走到和平西路口的南昌公園,這裡以前稱為南菜園,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別墅,現在公園中還留存著當年日治時代所立的「北白川宮大妃殿下御歌碑」,記述兒玉總督的事蹟,戰後謝東閔先生也曾經居住在南菜園,聽了老師的講解,也才了解看似平凡的公園,竟也蘊藏了這麼多的歷史典故。


 

前往紀州庵的路上,經過長慶廟和野草居食屋,歷史超過兩百年的長慶廟,門口設有「鼓亭庄舊址碑」,傳說當年漢人為防禦原住民的攻擊,在長慶廟旁建立守望亭,且設立大鼓作為警戒之用,因此稱為鼓亭,這也是「古亭」地名的由來。野草居食屋則是由日治時期石井家族的住家翻新的日式建築,現在則改為餐廳,我們在這兩處稍作停留與參觀,也繼續向最後一站前進。 

行程來到今天走讀的最後一站紀州庵,老師說同安街附近在日治時期稱為川端町,日治時代除了以宿舍為主外,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新店溪,水上交通方便,加上附近汀洲路上有新店線鐵路通過,也成為日人休憩的重要場所,而紀州庵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休閒場所之一。紀州庵是由平松家族所經營的料理亭,建築上主要分為本館,別館與離屋,戰後轉為公務人員宿舍。

歷經歲月的摧殘,至今只留下當年的離屋一棟,經過整修,成為假日市民的休憩場所,只不過對比現在紀州庵旁高築的河堤,很難想像當年可以在新店溪上划船,以及夜夜笙歌的景象,令人不禁有滄海桑田之感。


 

這次的導覽,對我來說很有意義,它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長年生活的環境,原來,看似熟悉的環境,也有那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而這些歷史,就在你我生活的周遭,或許下次該試著停下腳步,透過細心的體會與觀察,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