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金車走讀 樂活99】2018。春 桃園神社遊記

 桃園神社遊記        

撰文 走讀志工 /林靜婷

金車文教基金會走出大台北地區,往週邊縣市擴展囉!春季走讀增加了多場桃園及宜蘭走讀活動,喜歡桃園及宜蘭地區歷史文物及地理景觀的朋友們有福了。今天,跟隨謙虛的邱垂正老師,能讓我們學習的對象尊稱一聲老師,但邱老師卻一直強調自己只是一位志工互相學習啦!我們一起來到了有『桃園後花園』之稱的虎頭山,目標是位於虎頭山腰上的『桃園孔廟』及『桃園神社』。

『桃園孔廟』落成於1989年,是臺灣13座官設孔廟中最晚一棟興建完成的孔廟。原本桃園並沒有孔廟,只是將孔子神位和塑像置於文昌廟供奉,每年就以文昌廟權充孔廟舉行祭孔儀式。直到1985年經地方有心人士倡議,孔子在桃園終於有了一座獨一無二的孔廟,目前廟內崇聖堂設有孔子立姿及坐姿神像可供上香,與一般官設孔廟只有牌位不立神像的作法有所不同,也提供點光明燈的服務,如此儒道不分的現象,雖有爭議,但也有著獨特的道教祭祀色彩。

關於建築方面,桃園孔廟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建造而成,由南至北分別是櫺星門、泮池泮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以及主體左右兩邊(一般說明宮廟神社左右都以座向為準)分別有禮門與義路、東西廡等。

中軸線上的第一座門是櫺星門,是以最高等級官式牌樓5間6柱11樓(開間是指兩柱之間,明樓是指屋頂),其中明間(中央開間)高度最高寬度最寬,其餘兩側的開間依次遞降,每一開間的屋頂均採用金黃色琉璃瓦的廡殿頂(屋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略有弧度),傳說櫺星是天上的文星,又稱文曲星,因把孔子比作文曲星而得名。櫺星門左右兩邊分別是禮門與義路,後方為半月形的泮池,泮池上有泮橋,用仿白玉花崗石的勾欄抱鼓圍繞,不過這泮橋還挺陡的!

 之後藉由山坡地高低落差的轉折階梯來突顯移動過程中多樣的視景,中間御路(古時皇帝或神明上下殿堂所走的路)雕刻則是『龍執玉璽』,分階岔道正面牆上的大理石浮雕,刻有春秋時代孔子及其門生周遊列國的情景,大成門往後的空間地基墊高,刻意營造居高臨下感。

大成門(又稱儀門)屋頂是採重簷歇山頂(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花牆面),面闊五開間,沒有門神因子不語怪力亂神,沒有對聯是不敢在孔子面前賣弄文章,醒目的朱紅色門扇上的門釘(可惜不合古制108枚)及獸首門環象徵孔子的備受尊榮,門牆上鏤空雕龍則是閩南式寺廟建築的特色。大成門的中門循古制只有在祭孔的啟扉儀式中才開啟,或是皇帝與狀元才可以經由大成門的中門進入孔廟。

大成門的左側為金聲門,右側為玉振門,是平時出入之門。大成門後是雙排的紅柱簷廊,東西兩邊分別設有鏞鐘與晉鼓。之後為花崗石鋪石庭院,大成殿即屹立在庭院的中央,大成殿為孔廟主殿,其格局仿照中國宮殿式建築,屋頂是最高層級的重簷廡殿頂,重簷設計加上精細彩繪及層層斗拱盡顯渾厚氣勢,金黃色琉璃瓦頂上的鴟鴞雕塑,則代表孔子「有教無類」之精神。

殿內中央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東西兩側有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亞聖孟子四配從祀,並擺置燈籠、陞旗等禮器及鼓鈸鐘等樂器,以備祭典佾舞時所用;殿前設有丹墀(月台),為祭孔時安置樂器並供佾生獻六佾舞之所,古制尚有規模更大的八佾舞,共六十四人,但桃園孔廟的丹墀面積狹小,僅舉行三十六人編制的六佾舞,丹墀前亦有御路雕刻;在大成殿兩側的紅牆上各掛著「金榜題名」與「心想事成」佈告欄,提供民眾寫下智慧祈願卡,祈求心想事成!

 大成門、東西兩廡及崇聖祠,以大成殿為中心,共同圍成封閉式四合院,東西兩廡內部神龕供奉孔子傑出弟子及歷代弘揚儒學有貢獻的先儒先賢之牌位,崇聖祠是奉祀孔子五代祖先及賢儒父輩的殿堂,這樣的安排與傳統宗族倫理制度有關,孔廟的佈局與家廟或宗祠是有相通之處的,而在西廡外牆上則繪有孔子聖蹟圖。古制孔廟為「廟學合一」,孔廟旁設有明倫堂以講習經典,教育學生明人倫之道,桃園孔廟大成門左側的停車場是明倫堂建築預定地,期待能早日完成,結合桃園多元藝文活動,讓民眾更親近孔廟,不只是在祭孔時才會想到,唯有拉近跟民眾的關係,才能使孔廟發揮更現代化的功能。

 離開桃園孔廟,前往桃園神社,途中經過『虎頭山公園兒童遊戲區樹屋群』,以貓頭鷹的英文Owl命名為奧爾森林學堂,園區內一共有3座樹屋,離地約6公尺,高度接近當地榕樹樹冠層,六角形的「讀樹教室」沒有外牆只設圍籬和屋頂為開放式設計,三角形的「咕咕屋」可近距離觀察鳥類生態,船型的「綠野方舟」下方空間可做劇場與表演平台。走過『忠烈祠步道』就來到了桃園神社。

 『桃園神社』是台灣僅存最完整的日式神社建築。日治時期在台灣推行「一街庄一社」的政策,桃園神社由春田直信設計,於昭和10年(1935年)擇定現址開始建造,於昭和13年(1938年)6月10日落成。1994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2017年設置「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終於正視歷史空間的活化運用。

 桃園神社依山而建,坐東北朝西南,可遠眺桃園市區,入口處首先看到「桃園市忠烈祠」方尖碑,這便是桃園神社的社號標,階梯前有疑似狛犬基座的石塊,奉獻人是戰後擔任首兩任桃園縣長的徐崇德,階梯是參道的一部份,當年若要參拜,要沿著階梯兩側行走。

走上參道階梯,便來到神社外苑,參道兩旁有三對石燈籠,左側有原神職人員宿舍和倉庫,右側的東司則是廁所,園內目前設有一面燈籠裝置牆,分隔外苑與內苑的鳥居和玉垣(木製圍籬)前,設有制札(公佈欄),為戰後改建,原本的樣式較為簡單。

走過鳥居,就進入了「神境」,右邊是手水舍(又稱水盤舍),舍下的手水缽內的水是用於潔淨雙手,洗手是有步驟的,第一步右手舀水沖洗左手,第二步左手舀水沖洗右手,第三步右手舀水至左掌心漱口,第四步將杓子直立杓口面向自己使水流到杓柄以潔淨杓柄,第五步將杓口朝下擺放回原處;手水舍側面為「切妻造」懸山頂式,側面成一「人」字形,好像一座山懸空而立。

手水舍隔著參道的對面則是社務所,以最引人注目的唐博風(又稱唐破風,即卷棚軒,阻擋屋頂流下的雨水及汙泥)加掛懸魚做為玄關口,後方是另一個倉庫,社務所整體建築為檜木構造,頂部加覆銅皮,這也是整個桃園神社的共同元素。

社務所旁有一尊銅製神馬,底下基座是重建的,神馬腹部的桃園神社菊花紋社紋已被挖除,但仍留有痕跡;日本從奈良時代便有奉獻馬匹給神社做為神明交通工具的例子,不過馬匹費用高昂,且飼養馬匹對於一些經費較不寬裕的小型神社而言,是一筆很大的負擔,逐漸發展為木馬、土馬、紙馬等非實物的馬型物品,最後發展在木板上繪畫馬匹的「繪馬」,現在定型化的繪馬是「家型」之五角形,會印上神社或寺院名,一面是馬匹圖案,另一面空白供信眾書寫姓名及心願。

 神馬旁的參道以階梯通往中門(又稱神門),階梯一半處有一對狛犬(又稱高麗犬或唐獅子),包含基座都是重修的。中門的基礎是用鵝卵石以「一心六石」的形式堆疊成平台,石材是由南崁溪就地取材而來。中門兩旁有「透塀」(木造圍牆),以木條為窗(連子窗),似可透視其內又能適時遮蔽直視,用以阻隔社殿內部避免冒瀆神威。

 穿越中門,即可見到神社主建築之一的「拜殿」,今日殿內有許多匾額,是做為忠烈祠之後才放入的,殿中央仍可見「賽錢箱」,一般神社參拜者是先一鞠躬,然後大力拉搖賽錢箱上的鈴鐺,接着向賽錢箱投幣(聽說是用五元硬幣,因五元日語的諧音為"有緣"的意思,希望跟神明結緣),然後進行「二禮二拍一禮/二拜二拍一拜」,「禮」或「拜」都是鞠躬的意思,先鞠躬兩次,然後雙手合十,右手下移一個指頭位,拍兩下手,誠心許願,最後再鞠躬一次。

日本以中國唐式建築風格概念運用在拜殿上,前面與背面中央各開設同式四扇門,祭典時由拜殿可直視神殿,彼此間設有通廊相接;左、右各附一朵殿,為神饌所(準備祭祀供品處)及祭器庫(存放祭祀禮器),現為革命先烈及因公殉職之軍、警、消、民等牌位供奉室;拜殿總計五開間,前後八扇門皆是「板唐戶」,類似台灣的板門(實心門),以一整片木板製成,周圍用「金具」包飾,金具細部有捲曲圖樣,上方還有菊花紋飾,造型非常的精美;兩側的格子型「蔀戶」(木窗子)可以向上搖起,並以木棒支撐,類似中國的橫披窗或矮欄,有透雕的圖樣,四周也包著金具;樑柱全以嵌接方式固定,不施一釘,室內天花板的格狀天井(日本稱為折上格天井,中國稱為覆盆式天井)作法可追溯至唐代,室外屋頂為「入母造」及「銅瓦栩葺」,呈現出莊嚴古雅的外貌,而銅色的屋頂在風化後,呈現一片明亮的青綠色,非常斑斕可觀。

 拜殿的後方就是供奉神靈牌位的本殿(又稱神殿),本殿基壇高於拜殿,為混凝土結構,表面是洗石子,台座是利用眾多的木柱將其立於台基上,四周以「組高欄」(日式木造平台邊緣的欄杆)圍繞,利於通風且有助於防止白蟻的侵蝕;登上本殿的階梯扶手則以擬寶珠裝飾,上方則有「海老虹樑」(蝦型S形樑)支撐,屋頂的形式是屬於「切妻造」中的「流造」,特色是向前方延伸出去,側面則以破風板(銅片)、懸魚和鬼瓦做裝飾;以檜木製造登上主殿的木梯,梯面極淺,級深僅及半履,踏踩時,後腳跟會懸空,被稱為「半步梯」,目的是使祭祀者必須踮著腳尖上下,並低頭注視步履,以防摔倒,因而產生敬畏、謙卑的心情。

桃園神社融合了唐朝、日本、台灣等不同的建築特色,也擁有日本神社基本的配備,非常值得駐足細細品味,也因為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桃園神社也被電影《KANO》選中成為拍片場景,而且隨處可見Cosplay攝影活動,就知道這裡實足的日本味!歷經一個下午「桃園孔廟」及「桃園神社」的建築巡禮,過目場景深深吸引著我,身為桃園在地居民的我,是否更應該用心的留意桃園的風情,細心的感受桃園的美好!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