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8大稻埕千人走讀】大稻埕的前世今生

大稻埕的前世今生  

撰文/楊芸

「我愛大稻埕;他是我不離心的家鄉,所以我沒有『鄉愁』。」國內知名臺灣文史專家,更是和臺北市「大稻埕」畫上等號的莊永明,在自己部落格中數度寫下了這些肺腑之言,他出生在大稻埕,深愛大稻埕,現年七十六歲,仍在為大稻埕「走踵」,要讓更多人認識真正的大稻埕。

莊永明被公認蒐藏臺灣史料最豐富,現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並應邀於臺北醫學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講授《臺灣百年醫學史略》、《臺灣歌謠史略》等課程。

當天一千多位民眾在大禮堂集合,由莊永明老師導讀開講,莊老師放映著歷史老照片,娓娓述說所有和大稻埕有關的事,老師演說流暢又熟稔,充滿了熱情,一下子就抓住參與民眾的目光。

莊老師在演說屢屢表達感嘆,大稻埕的茶香淡了,現在勞動部所在的辦公大樓,以前是占地千坪的最大茶商,小時候他是「踩著茉莉花當成地毯在跑」,但現在民眾來大稻埕,多只知年貨大街,卻不太清楚大稻埕曾以茶風光一時,而最近的文創整條街都在賣咖啡,年輕人不識大稻埕的荼歷史文化,讓老大稻埕人很傷心,他說,臺灣人要懂得欣賞茶的味道,更呼籲大家一起找回大稻埕的「原味」。

(照片提供 / 莊永明老師)

莊老師亦直言,國民黨政府來臺之後,因為大稻埕在臺北市的西北區,就把中國城市之名硬冠上去,例如寧夏路等等,欺負大稻埕和大龍峒人,殊不知大稻埕和大龍峒有豐富的在地文化,例如蔣渭水開辦臺灣文學雜誌、連雅堂的雅舍書局等等。

(照片提供 / 莊永明老師)

演講中講述到自身的「三工」生涯:「長工」、「散工」和「義工」。早年在大同公司關係企業擔任會計二十六年,不遲到不早退,從沒請過一天假,所以是「長工」;退休後寫稿、演講,補貼生計並充收蒐史料之資,是為「散工」;為傳揚臺灣文化,四處趕場,盡力不懈,則是「義工」。因為「有系統整理臺灣歌謠、俗諺語」及「獨家珍藏,共同記憶」珍貴的臺灣史料,一九九八年被《天下雜誌》選為「影響200 ,跨越2000」的臺灣人物之一。

莊永明不僅賣力演說,還現場教唱「臺北市民歌」,莊老師說,和他差不多年紀的人都會有印象,民國卅五年制訂的,當時每個臺北學生都要學這首歌,歌詞很單純:「溫暖的陽光下,依然矗立著斑駁的古城門,他好像告訴著我們,劉壯肅公(劉銘傳)的功蹟流傳,臺北,臺北,我們的臺北。」莊老師唱的很投入,帶動參與民眾拍手應和,並一起合唱「臺北,臺北,我們的臺北。」結束時更爆出如雷的掌聲,也開啟了金車走讀活動帶領千位民眾走入溫暖的陽光下,去了解「我們的臺北、大稻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