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臺灣青少年 夢想力量無限大

 

臺灣青少年 夢想力量無限大

         

口述/李家欣 、林文芸 、姜懿芪 
撰文/余亞蘭

 

        你曾想過十五歲的自己,也有足以撼動世界的夢想力量嗎?金車國際青年論壇邀請三位台灣青少年一同分享改變的行動過程,只要願意,有天你也可以向世界證明!

 

【偏鄉營養 李家欣】

孩子吃到足夠的食物,卻沒有吃到對的食物

  參與了史丹佛大學農村行動計畫的李家欣,今年暑假前往中國西安實習,根據往年研究結果,她發現中國偏鄉孩童因微量營養素攝取不足,普遍患有貧血、認知或精神運動遲緩等疾病,少數孩童則有發育不良、體重過輕的問題,嬰幼兒微量營養素缺乏將會影響幼兒未來智力發展、學習潛力與經濟潛力。

     中國偏遠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後,許多家庭面臨貧困問題,父母被迫離鄉工作,孩子則成為中國的留守兒童(China’s Left Behind Children,LBCs),留守兒童在中國更是有高達六千萬人口。其中,營養不足最關鍵的因素來自於隔代教養,隔代教養照顧者傳統的舊思維,對孩童營養保健具有重大影響。為了更深入研究此問題,李家欣特別針對食物來源、家庭飲食情形、餵養方法以及貧血認知等幾個面向,前往中國山西省寶雞市逐一探訪兒童照顧者,。

     在參考了過去農村行動計劃所做的其他研究後,他們發現中國偏鄉食物來源以自給自足為大宗,其他則多於在地攤販購買,取得食物對當地居民並不困難,反而可以說是相對便利。因此李家欣更加好奇為何當地孩童還會有營養不足的問題,經過實際查訪,她觀察到,北方家庭典型的飲食單一,多以粥、饃、麵等澱粉類為主食,一天中僅會攝取少量蔬菜或肉類,嚴重缺發高含鐵量的深綠色植物以及肉類。

看不見的問題

     當地居民對於貧血認知嚴重低落,普遍不了解貧血症狀以及其會產生的影響,對如何治療貧血孩童更是一無所知,貧血症狀並非肉眼所見,因此許多照顧者經常忽視貧血的嚴重性,一位奶奶曾說:「貧血不是甚麼大問題,孩子只要能吃能玩,一切就都很好了!」正是此種錯誤認知不斷造成惡性循環,影響孩子身心健康與未來發展,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讓孩子長個子卻不健康。

     同時,中國農村衛生保健品質低下更加劇此問題的惡性發展,低工資、少福利與缺乏專業知識的情形,導致在偏鄉衛生中心任職的醫生,多不具有合格的醫師執照,根據一份觀察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偏鄉只有35%的醫生可以正確診斷出病人的症狀。在訪視過程中,李家欣親眼見到一位偏鄉醫生直接在哺乳婦女面前點燃香菸,絲毫不在乎自身行為所產生危害,在當地治療病患的醫院反而成為疾病孳生的溫床。

     此外,孩童照顧者對於牙齒與消化之間的關聯存在相當程度誤解,當地人民普遍認為沒有牙齒的孩子無法消化肉類,這種觀念更是被代代流傳,因此當地孩童於兩歲才逐漸開始攝取肉類,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嬰幼童應該在六個月大即開始攝取肉類,因母乳之中的鐵質已無法供應嬰孩所需營養。

我的一小步,是孩童邁向幸福的一大步

     為了能夠長期改善孩童貧血問題,農村行動計畫研究團隊在既有飲食模式中加入全新方案,同時發起計畫,與當地醫護人員合作,研討並設計相關課程,訓練當地醫護人員前往居民家中,教導新手父母如何餵養孩童,傳訊組則透過微信為平台,不定時傳送相關知識與技巧,為家庭建立正確的營養保健知識,

     不僅中國大陸,台灣留守兒童的問題也亟待被重視,城鄉差距導致大量青壯年人口前往都市工作,孩子與年長者則被留在鄉村,形成隔代教養,導致孩子長時間處在不穩定的生活狀態中,雖然有許多地方組織早已投入解決相關問題,李家欣仍捨身投入偏鄉營養問題研究,希望可以透過行動喚起大眾對於偏鄉營養與隔代教養的重視與關注。

 

【偏鄉閱讀 林文芸】

 「要幫助別人,不必等到長大!生命,可以感動生命;正向的力量,可以啟發更大正向的力量」

     受到草根青年公益家沈芯菱的激勵,林文芸為了向心中偶像致敬,立志成為讓愛遠播的推手,她發現許多在夜市長大的孩子,因為缺少時間而喪失閱讀的機會,為了讓這些孩子也能感受閱讀的樂趣,她帶著書本走入夜市,除了告訴孩子閱讀的重要,也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人。

     敘利亞難童亞藍遭受戰火波及,小小身軀遭受浪花無情拍打,國際新聞傳來的每個畫面,都令人不忍直視,更有許多孩子因為戰亂流離失所,失去受教育的機會,為了幫助這群難童,林文芸發起名人簽名書義賣,藉由知名人士的影響力呼籲大眾正視國際議題,並將義賣所得全數捐贈給世界展望會,希望能為弱勢孩童盡一份心力,陪他們共同度過難關。

    如同知名作家郝廣才所言:「善良的力量,可以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因為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善良的孩子!」林文芸也期許自己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積極舉辦與響應系列活動,像是《好書買一送一》、《紅豆伯彩繪有聲書》、《名人簽名書漂書》、《送報到山巔》等活動,成功喚起大眾心中的沉睡天使,讓閱讀與公益的變得更有溫度。

     林文芸始終相信,「如果不是我,那會是誰?如果不是現在,那會是何時?」秉持著此信念,她選擇在人生中每個片刻,用自己的方式照亮世界每個角落。

 

【移工世代 姜懿芪】

外勞與移工,一線之隔的距離

     究竟是「外勞」還是「移工」?當提及移工,你第一個想到什麼?

     每逢節慶,人們總會投入大量金錢舉辦各式活動,但我們卻無法提供場地,讓移工朋友慶祝屬於他們的開齋節,甚至一味責備他們擾亂了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熟悉的日常也是移工們的第二個家,在台灣工作的同時,他們正努力從夾縫中尋得一些能治癒鄉愁與寂寞的地方。

跨越語言的籓籬,一場音樂和美食的交流饗宴

     為了更了解移工需求,姜懿芪與他所屬的東南亞文化團隊親自拜訪了關心移工議題的先驅-移民署與燦爛時光圖書館,向前輩們學習如何建立與他人的連結並進而產生同理,而他們還發現,台東地區的移工主要來自印尼,其中更以從事近洋漁業的男性漁工居多。

     在移民署的協助之下,他們開啟了印尼移工生活改善計畫,第一站來到富岡漁港與漁工們進行文化交流,為了能快速融入移工生活並與其建立長期關係,姜懿芪積極向印尼婦女學習製作當地特色料理,彈著印尼情歌,唱著生澀的印尼文歌詞,希望能一解漁工離鄉背井的寂寞滋味。不夠辣的食物、不標準的發音,在漁工們眼中,雖然笨拙卻十分溫馨。

     此外,受到燦爛時光圖書館的啟發,姜懿芪開始省思,在各地書店或圖書館都不難看見他國語言的書籍,卻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容納大量來自東南亞的文字。秉持著閱讀是人權的初衷,他們開始投入東南亞移動圖書館計畫,建造台東首座東南亞移動圖書館,提供大量免費書籍,讓更多人看見東南亞的故事,努力捍衛移工們閱讀的權利。

一個來自印尼阿姨的請託                                       

     沒有來自印尼的秀蓮阿姨,就不會有今天的印尼語言教室,她曾經在生日時許下一個願望,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被騙,姜懿芪緩緩說道,你很難想像那種情感是什麼,以及他們到底要面對多少傷痛。為了減少因語言造成的欺騙,每週他們都會前往語言教室擔任中文指導,但並不會把自己看成是老師或者志工,因為他們認為,同樣是人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區分呢?

     對東南亞移工而言,羅馬拼音是學習中文最簡單的方式,但語言交換課程的教學內容卻選擇以注音符號作為輔助,從中文發音、單字練習到繁體書寫,一步一步向前邁進,過程雖然艱辛,但他們卻從不放棄,因為移工希望能用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台灣文化。

     在成立語言教室過程中,東南亞文化團隊參訪了1095文史工作室與SEAT南方實驗室,與學習中文一年以上的印尼婦女、來台留學生、印尼華僑進行交流,想知道如何才能使脈絡更清晰,幫助來自他國的移工能以更簡單的方式學習中文,並努力使移工的日常生活與中文產生連結。從互動中,東南亞文化團隊總結出移工最渴望的三件事,就是他們期待有天也能夠「被尊重」、「被培力」、「被期待」,不再遭遇不公平對待。

     在加入東南亞文化團隊一年半的時間裡,姜懿芪嚐到了最到地的印尼料理、參加生平第一次的開齋節、獲得珍貴的異國友誼,與業界合作過程中,更成功向許多人證明,高中生也擁有不容小覷的力量。很多改變在這之中都讓她體悟到,如果今天沒有加入這個團隊,不知道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的人生裡面,是否還有機會能夠深入遇見一群與我們這麼近的團體。

從身邊開始,我們其實沒有離世界那麼遠

     用平等的視角,重新定義「我們」。用同理的心態,去省思我們都值得擁有的權利與需求!

     台灣教育一直告訴我們要有國際化的視野,越廣袤越好,所以多數人一窩蜂地前往歐美等先進國家取經與學習。而去年,台灣移工人口正式突破六十萬大關,其中大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在崇尚先進國家的同時,我們卻從未好好對待移工或者與他們產生正向連結。

  同樣生而為人,移工只是一群換了地方工作的「人」,我們卻往往因為不了解,而為他們貼上標籤,但這並不可恥,姜懿芪相信,只要願意從了解開始,一個微笑、一句問候,都能讓我們距離這個世界更近一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