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8。秋 走訪富岡老街洋樓

走訪富岡老街洋樓

撰文/走讀志工 徐菁薇

         富岡在楊梅鎮西北角,是桃園最南端的火車站。富岡舊稱「伯公岡」,因田間多士地公廟,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加上「小山崗」地形,因此稱為伯公岡。1929年臺灣總督府為改善臺北到新竹間鐵路,鋪設雙軌路線,設立「伯公岡站」,1955年改名為「富岡站」。

           12月9日,金車文教基金會聘請知名的姚其中老師,帶領37位成員和3名隨行義工,走訪富岡老街洋樓。一走出火車站,大家紛紛縮著脖子,圍上圍巾、戴上帽子來保暖。姚老師解釋台灣海峽最窄的地方,在福建和新竹之間,冬季東北季風到狹窄空間,形成強勁的風勢,富岡靠近新竹,大家就感受到著名九降風的威力。

           車站前原有鐵路員工宿舍,古蹟「伯公亭」是鐵路員工挖掘的水井。姚老師説:水井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人們成長的記憶圍繞著它,因此離開家鄉時就有「離鄉背井」這句成語。和伯公亭隔著馬路相對,是高大寛敞的「碾米廠」古蹟,為放置碾米的大機器,建出中央最高的尖屋頂,向四方斜下,陡坡利於排水同時又可防風。

            富岡最高的地點在火車站,我們往下走到站前最熱鬧的中正路。中正路的老街比三峽、大稻埕、大溪的老街寛,可知開發比較晚。中正路沒有收費停車格,也沒有便利商店,可知富岡是個純樸的小地方。

          我們站到馬路的對面觀賞洋樓,姚老師説對屋門口茂盛的盆栽,是用來擋煞,就如石敢當、八卦鏡的作用。呂家聲曾擔任楊梅壢區長,以兩年半時間,在1931年建造完成這橫跨五間店面的洋樓。中央屋頂為半圓形羅馬式穹窿頂,下面以希臘式三角形山牆承接。3樓為閣樓,二樓中央的正面做成外圓凸狀,兩旁的柱子不落地,下接圓珠,是中式傳統「垂花」工法。 

                 一樓大門塗上綠漆格線為日式風格,門前羅馬式雙柱,底下雕出日式麻繩圖,再承接厚實的四方高大柱墩,仿石材造型,刻出溝縫,實際是鋼筋水泥建成。左右四間屋頂做成山形女兒牆,並以橢圓勳牌飾裝飾。建築的匠師是郭福,姚老師推斷這位土水師模仿樣本來建造。明治維新時,東京帝大請英國人擔任建築系系主仼,教授西式建築。學生畢業後來台灣大展身手,採用英人喜愛的紅磚為建材,如: 西門町、 建中的紅樓、淡水紅毛城、高雄英國領事館。呂家聲洋樓融合多樣的建築樣式,仍是老街上最醒目的地標。

            富岡國小旁,中正路149之一,84歲的國寶級竹藝師戴阿爐,國小畢業開始學藝,70年來勤勤懇懇的以竹子製作日用器具。現場鋸竹子、編竹椅,女兒在旁邊解說。竹材都是他親自到竹山選取生長四至五年,頭尾粗細均等的竹子來製作。店面擺設一人坐的寛竹椅、三人坐的長竹椅,層層疊疊的竹凳和畚箕。大家傳看照片冊,有師傅做的各類器具。多位團員買了一把$300的竹凳子,並請師傅簽名,押上日期以做紀念。

           大井頭紅磚街屋,是英國殖民式的建築,因殖民地潮濕炎熱,大都有地下室,進入大門必須爬七、八階的階梯,有迴廊與拱圈,防太陽直射,並有排水溝。到了五岔路口,我們走到信義路的街屋,也有迴廊與拱圈。屋上裝飾中國傳統國案「盤長結」,女牆上裝飾葫蘆圖案,姚老師提示葫蘆的諧音—「褔祿」有吉祥祝福的意思,同時瓜類造型,「瓜瓞綿綿」祝福元多子多孫多福氣。由兩組街屋,姚老師強調美學三要素:1.連續性:連接的圓拱 2.整齊性:都用紅磚為建材 3.數量大:吸引人們的目光。

         「信義飲食店」位於信義街165號,民國16年創立,是富岡最具特色的餐廳,傳承客家古早味菜色:韭菜鵝腸、客家小炒、炒鯊魚大蒜、薑絲粉腸、豬頭肉。餐廳中擺設舊式櫃台與櫥櫃,只有3張大圓桌和3張情人座,90度高靠背的木製情人座,重現70年代的生活場景,讓大家忙著取景拍照。離開時,關上斑駁的多扇木頭拉門,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姚其中老師博學多聞,引經據典侃侃而談,風趣的講解和隨時有獎徵答,吸引37位成員們牢牢跟緊腳步。報到時,聽到幾位成員慕姚老師名來報名,果然名不虛傳!3小時的走讀活動,將富岡的老街歷史,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裡,真是滿載而歸!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