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千人走讀:百年歷史臺北府城【城南】舊事

撰文/楊芸


        「臺北人都去過臺北植物園,但大家可能都是去賞花、看樹、逗松鼠,卻不知道植物園內深藏著過往臺北城的歷史。」金車文教基金會舉辦「2019臺北府城千人走讀」,總共規劃九條路線,我參加「城南舊事」這條路線,帶領大家走臺北城的南邊,用歷史縱深的眼光,重新去看、去感受習以為常的臺北。


我們與走讀的距離

        一群跟著臺灣傳統建築講師鄭勝吉走讀城南,隊員有灰髮斑斑的長者單獨參加,也有上了年紀的夫妻一起尋找回憶,更有媽媽帶著國小孩子共同學習,年輕人互揪同學結伴參加,還有青春洋溢的姐妹檔。隊員組成多元,本身就反映了常民生活史,大家走讀的不只是客觀的建物,不只是了解歷史事實,更讓人感動的是,透過走讀連結到自己個人的生命史、觸動個人的情感。


臺灣僅存的清代閩南式官署建築─欽差行臺

        此行最特別的是在植物園內,一棟看來頗有歷史的建物是「欽差行臺」,西元一八九二年,臺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到臺灣視察的中央官員,因此在布政使司衙門西側興建「欽差行館」為行館,兩年興建完工,於光緒二十年落成;日治時期曾做為「臺灣總督府」,後為布政史司文物館,現在則是林業文物館,被列為市定古蹟。

        「欽差行臺」原本不在植物園內,而是在現今的中山堂位置,日本政府在西元一九三三年為興建臺北市公會堂(即現在的中山堂),而將部分建物遷建至臺北植物園。鄭勝吉老師說,欽差行臺是臺灣唯一僅存的清代閩南式官署建築,歷經中國清朝、日治及中華民國的時代變遷,迄今仍矗立,述說著當年故事。欽差行臺面寬七開間,縱深三進,依序為頭門、儀門、大堂,加上左右廂房,中、左、右廊道構成田字形閩南式傳統建築,整體建築格局宏整,結構雄偉,室內高大寬敞,裝飾古樸,呈現出衙署建築的威嚴與氣勢。

        隊員們沈浸在過往歷史故事中,跟著老師解說,一下子敲敲大堂內的圓柱,在十六根高大的立柱中,看看能不能找到偽裝的木柱。原來,因為木料不足,竟有八根「木柱」是鋼筋混凝土變裝的,有人用力拍著木柱,大笑了起來。一會兒又跟著老師解說,摸摸特殊的木窗框,原來卡榫有著小小的機關。鄭勝吉老師笑說,過往導覽時,會請大家只聽只看但不要碰,人們的好奇心被引發反而更想碰,人性呀。

        從「儀門」走入「頭門」,都是開三門,穿堂性質的半開放空間,儀門屋頂是紅板瓦,屋脊有泥塑、花草剪黏裝飾,樸素而雅緻,屋脊兩端往上翹起作燕尾分叉;頭門的中門繪有門神,形貌威猛,兩側板壁刻有「螭虎團爐窗」,象徵薪火相傳;兩扇旁門則繪製文臣門神,分捧燭、花、鹿、冠,象徵「榮華、富貴、加薪、晉祿」。細細看著門神,鄭勝吉老師透露,匠師要畫一百年前的門神,參考資料有限,所以畫出來的門神走混搭風「清朝衣服、宋朝帽子和民國的鞋子」,但不要太苛責,畫有美就好了。

        走廊設在建物的正中央,是官衙建物展現氣勢的設計,如官兵押人犯從中間門走進來,兩旁站了持杖棍的官兵,不用刑求,犯人就被嚇的全招了。站在頭門口外,抬頭看著屋脊上的花朵裝飾,被藍藍的天空映襯著,心中生起:「啊!不管是古人或現代,大家一生辛勤渴望的,竟也是如此相同:榮華富貴加薪升官。」走過歲月的建物早已看透了這些人的人間世事,但有沒有另一種選擇呢?


如詩如畫─南海學園

        離開了欽差行臺,走進南海學園,路過了日式宿舍,看著日式庭園,老師帶著大家想像和金城武一起喝咖啡,人在臺北,腦中場景卻突然跳到了臺東金城武之樹,好像一起看著金城武在拍廣告,很有趣的氛圍。

        一位阿伯心情明顯昂揚起來,他說,民國六十一年為準備考大學,他在當時的中央圖書館裡也是現在的臺北藝術教育館中苦讀,雖然一直住在臺北,但沒有再特別走進來看過,因為這次參加金車走讀活動,又能回想記那段青春歲月,很興奮也很感動。

        歷史博物館去年七月開始封館整修三年,雖然不能進去也不覺遺憾,因為路過了正在盛開的荷花池,有人看著群花美景揮舞著水彩畫筆記住,有更多人拿起手機遠拍近攝留住花最美的那一刻,深深吸一口氣,剎那間被花香寵罩。

        臺北藝術教育館在日治時期是建功神社,設計採中式、日式、西式混搭,建築師也是總統府、中山堂等的設計者日本建築家井手薰,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於日本近代建築大師辰野金吾麾下從事設計建築。

        一九一0年時由於得到辰野金吾推薦而來到臺灣,輔助森山松之助參與臺灣總督府廳舍工程,在臺灣任職三十年,除了官職外,臺灣建築界重要的民間社團「臺灣建築會」於一九二九年成立後,也出任會長一職,曾提出「臺灣建築地方化的主張」,且具備「注重專業技術者之社會責任」等特質,相對於日本的地理氣候,臺灣環境的高溫潮濕,井手薰對於混凝土的大膽主張,使得許多作品迄今仍有相當好的現況。


中國牌坊式的鳥居─建功神社

       建功神社是一九二八年興建,後成為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舊址,日治時期供奉自一八九五年日本治臺以來對臺灣有貢獻的人物,不分臺日均可在審核通過後被祭祀,屬於無格社,總共合祀一萬五六九一位因公殉難者,其中臺灣人有三五三0位。建築形式於當時來說極為獨特,圓頂設計及中國牌坊式的鳥居,為日本傳統神社未有之建築式樣,影響臺灣本土建築樣式的變革。

        鄭勝吉老師為提振已略顯疲態的大家進行有獎徵答,拿到小禮物的人開心笑了,但最讓大家開心的是,進入有冷氣的「臺北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對於腿酸流汗的我們來說,冷氣好像是大力水手菠菜,讓我們能繼續往下走,走讀後續的景點如二二八紀館、中華文化總會等,也讓我們可以跟著金車繼續走讀,心滿意足又有元氣。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