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春 青衿文藝開蘭城

青衿文藝開蘭城

撰文/走讀志工 周華

  微雨的午後,站在火車站連續紅磚拱門廊下,聽著林正芳老師對頭城歷史娓娓道來。頭城是開蘭第一聚落,擁有相當高比例的古蹟。頭城重建的站體意象,創意來自老街縮影。林老師出題考驗大家:「地形狹長的頭城鎮有幾個火車站?」答案是7,這是全台最高紀錄。從站前向東看去,南北向的街道分別代表幾個時期,纘祥路(1920年)、開蘭街(1896年)、和平街(清朝)、青雲路(當年的河道)及濱海路(1980年)。

  舊的頭城鎮公所比鄰市場及農會,出於日人的規劃。一旁慶安堂恩主公廟佔地利之便,香火鼎盛。它屬於鸞廟系統,供奉的主神是恩主公趙雲,廟側的石椅原來是當年藍染的熨布石。

  左轉進入老街,南北各有一座福德祠。有一說,1960年代,為了因應景氣低迷,當地居民有請土地公兩端鎮守老街財富。老師提醒:「若要讀懂一座廟,便要看建築、主神、陪祀及碑、聯。」北門福德祠造型比較高大,奉祀土地公婆,石雕傳神,案上的神像是出巡或請神用的。碑聯有大正五年字樣,已列為古蹟。福德祠後方曾有頭圍河流經,老街上的十三行街屋古宅曾是貨棧,木石造型素樸,後因烏石港淤積而沒落。

  走到水塘前的大樹旁,回頭看見1928年起造的盧纘祥故居,忍不住「哇!」了一聲,故居風格果然獨特又豪華。盧纘祥故居和洋兼取,被列為縣定古蹟,可惜沒有對外開放。盧纘祥是頭城名人,據說其先人擔任林本源家重要的管帳,因而獲得資產,經營致富,還曾任第一任民選縣長,火車站前的纘祥路便以他為名。水塘曾是港口碼頭一部分,填土時引起抗議事端。水塘列入古蹟後,藉容積率轉移方式獲得保留。

  從小巷進入林本源租館僅存的部分建築,可惜未妥善保存,建築相當破敗。康懷工作坊與和平街屋比鄰,後者門前掛著含笑食堂招牌,原來是電影場景。和平街屋目前擺了許多木桌椅,功用尚不具體。

  同屬陳姓新長興樹記及老紅長興的街屋狹長,上方有夾層供囤貨或居住。木門及門聯上的木字鑲嵌入木,深具特色;窗下彩色磁磚精美,橢圓白門牌註明了地址及姓名;屋後方可見到鰲魚排水設計。附近供奉開蘭媽祖的慶元宮,取嘉慶元年(1796年)之意。光緒15年(1889年)重修,漢人移民以漳、泉為主,宜蘭的漳州人口比例高達9成。主神媽祖兩旁陪祀了五谷先帝及文昌帝君。早期廟前即是河道,目前立了228事件受難紀念碑。

  頭城老街年代雖久,但商業化程度不似其他老街。暢行小旅行的小鎮生活,正推出馬偕印象展。馬偕曾造訪蘭陽28次,大多為噶瑪蘭族人醫治,有些民眾即以偕為姓。

  大正4年市街改正,為因應台灣天氣而制定了亭仔腳的規範。1920年起造的源合成與陳春記,連續九個紅磚拱柱相當醒目,原來火車站前廊意象就是出自這裡。比照最後一棟拆除了美麗的女兒牆及屋飾,只為了逃避古蹟身分的建築,倒是有點好笑。

  路過小涼園冰果室、樂屋日本料理,我們來到了喚醒堂。喚醒堂殿上「代天宣化」匾額就是鸞堂的表徵了。日治初期,喚醒堂身為頭城第一座鸞堂,門庭若市,是台灣鸞堂的源頭,慶安宮也是由此延伸出去的。喚醒堂總幹事特別請出桃木柳枝叉型的鸞筆進行「扶鸞」儀式的示範。堂前宣講臺上書有「歸羊、出馬」,寓忠孝之意。一旁字紙亭將書有文字的紙集中,在農曆2月3日倉頡生日當天火化成灰送至水邊,以示尊敬。南門福德廟雖未列入古蹟,但廟宇旁邊的財神龜相當吸睛。

  最後一站來到文創園區,由當年鐵路局員工宿舍改建規畫而成,目前是歷史建物。日式木造的建築,分別開設了田塬咖啡酒吧、魚季日本料理及綠木由心創意工作坊。老師向大家提問,一位學員侃侃發表感言,理所當然得到今天的首獎《紙上明治村》。走讀在此劃下暫停,我們期盼著頭城的豆花及蔥油餅,相約下次再見!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