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春 木柵人文舊街風

木柵人文舊街風

走讀志工/林靜婷

        金車文教基金會春季走讀來到了最後一站『木柵』,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每每過而不入,今日有幸跟著顏文魁老師帶領我們一探究竟,才知環繞文山區行政中心四周均是頗有來頭的古蹟文物與美食老店啊!

        位於文山區行政中心右手邊文山公園裡的雙碑,一是面向西方的『畜魂碑』,一是面向東方的『忠魂碑』,方位耐人尋味,一開始並不是立於此。話說日治時期禁止民間私宰,豬隻需由屠宰場宰殺,昔日在今指南路一段14巷3號有一處屠宰場,1915年在屠宰場旁設立『畜魂碑』,供屠戶豬販祭拜以安息動物靈魂,藉以追念動物的犧牲並安定人心,見證了日治時期至光復後地方屠宰業之興衰,2007年列為市政府文化資產中生活及禮儀器物類的一般古物,2008年移置文山公園依原樣建基座豎立,目前台北市另外還有兩塊日治時期畜魂碑,一塊在北投區大豐公園內,一塊在信義區四獸山天寶宮門外。

        『忠魂碑』是與日治初期的抗日歷史事件有關,1895年(明治28年)6月,日軍以馬關條約入台統治,同年12月31日有日警6人在新店、景尾、木柵等地巡查,當晚在木柵頂店(今開元街)附近,遭抗日人士包圍殺害,是謂「頂店事件」,日治政府將殉職日警合葬於深坑街,並在深坑中正橋頭及木柵更寮山兩地立碑以做紀念,光復後為了避免讓人誤解是在頌揚日本,故將碑文以水泥塗蓋,以至今無人知曉碑文內容,之後為了闢建木新路剷除更寮山,忠魂碑就被移至文山公園。

        文山區行政中心對面的百年老校『木柵國民小學』最早於1906年(明治39年)建立,前身是「景尾公學校內湖分校」,1911年(明治44年)於現址獨立為「木柵公學校」,1915年(大正4年)皇室大典慶賀式於校區內種植榕樹做為紀念,現在只留下「御大禮紀念樹碑」,歷經百年深耕,為木柵刻畫了無數個歷史印記。

        木柵國小右手邊的『文山公民會館』舊館是建於1927年(昭和3年)的木柵國小校長宿舍,值得一提的是光復後第三任校長劉山銘,劉校長從民國35年上任,一直到民國58年退休,總共擔任了木柵國小23年的校長,實在令人讚嘆!

         旁邊的新館為兩層樓建築,因為星期日閉館,我們只能透過玻璃大門看到大廳牆上那兩幅張博生先生的手繪地圖「木柵1925年秋天」及「景尾1943」,希望以藝術牆的方式傳承木柵與景美之美。

        再往前幾公尺就來到了陪伴木柵走過近百年的老餅店, 1921年(大正10年)高番薯先生創立的『金益香餅店』,原本是以婚喪喜慶的漢餅與廟會慶典的壽桃麵龜為主打,因為時代的變遷,不得不轉型及研發新產品,如鳳梨酥、享福餅(牛札糖餅乾)……等日常糕點,店內還陳列了一整排立體造型的麵線塔、壽桃塔,當天小小的店面擠滿了金車走讀的夥伴,手腳太慢就會搶購不到老師極力推薦的綠豆沙餅哦!

        位於開元街上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起源是1875年(光緒元年)指南山區茶農張迺鴻途經新店屈尺,適逢馬偕博士(偕叡理牧師)佈道,心有所感而開始信主,每逢主日必到新店教會做禮拜,1878年(光緒4年)成為新店教會長老。

        為了方便做禮拜,1891年(光緒17年)在指南村渡船頭(政大渡賢橋附近)成立「內湖教會」(新店教會支會)。1897年(明治30年)購得現址興建教堂,取名「木柵教會」。1954年(民國43年)正式升格為堂會,因內部意見分歧,另一批信徒就在附近另立「新興教會」,直到1962年(民國51年)在台北中會的協調下復合,更名「文山教會」,同年重建新教堂即目前的舊堂。由於教徒快速增加,1994年(民國83年)動土興建新教堂,但過程並不順利,直到1998年(民國87年)才正式啟用。那馬偕博士有沒有到過木柵傳教呢?目前依然沒有答案!

        文山教會正對面是網紅名店『阿段烘焙』,而斜對面正是木柵老街的起點『頂店』,沿著指南路一段56巷及96巷(俗稱『渡船巷』),爬上堤防就來到『渡船頭舊址』,可與對岸渡口(今政大渡賢橋附近)對渡,為木柵地區最重要的渡口,1924年(大正13年)遭大水沖毀,渡船頭移往上游(今道南橋頭附近),之後景美溪淤積船運功能沒落,加上興建道南橋與開通景美至石碇的公路,渡船頭日漸廢棄消失。

        1935年(昭和10年)為方便指南宮香客上山參拜仙公祖純陽祖師呂洞賓,集資興建『道南橋』,1950年後更是政大師生就學的交通要道,之後改建為造型美觀的拱橋形式橋墩,隨著交通量增加及景美溪行水區通暢之需求,1984年(民國73年)再改建為直式橋墩,橋面兩側加設行人及自行車專用道。

        『木柵舊址碑』就位於景美溪右岸道南橋橋頭堤防上,先民入墾木柵形成聚落,為防止原住民(泰雅族)的侵擾,在老街景美溪岸結木為垣,以資屏障,這也是木柵地名的由來,木柵設立及棄毀時間已難確定,台北市文獻會於1973年在木柵舊址中段處立碑為記,唯部分碑文內容仍需再考證。

        三芳植物油成立於1978年(民國67年),最初只產製花生油、麻油,因指南山區產茶,每年冬天盛產茶籽,於是精研獨到烘培技術與壓榨法,製造出高品質茶籽油;嚴格來說,茶油應分為苦茶油及茶籽油,苦茶油是用油茶樹的茶籽製成,而茶籽油是用一般茶樹的茶籽壓榨而成,樹種完全不同;茶油為傳統食品,具保健之效,夏日婦女坐月子烹調茶油雞補身不易上火,而茶油拌麵線的香氣更是讓人難以抗拒;除此之外,茶籽經烘培榨油過後所剩下的茶籽渣,可研磨成粉末當做肥皂替代品,可說是將茶籽充分運用。

位於指南路一段14巷3號的磚造房舍是昔日的『屠宰場』,目前仍有民眾居住,為了不打擾居民,大家輕聲細聲探頭探腦的模樣,可見金車走讀夥伴的求知心,就是想要更認識木柵。

    『木柵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位於保儀路,主要祭祀保儀尊王-張巡、保儀大夫-許遠(皆俗稱尪公)及申國夫人林氏夫人,為張氏家族祭祀之廟。清咸豐年間張、高、林氏在文山地區墾殖有成,人丁繁衍,三姓協議集應廟分立,並以拈鬮分配原供奉寶物及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建廟奉祀,形成文山區三座集應廟各為一姓一廟祭祀的情況。

          高家獲保儀尊王神像於景美建廟奉祀,林家得林氏夫人神像於萬隆建廟供奉,張家獲香爐1894年(光緒20年歲次甲午)年於木柵建廟,從大陸帶來的陶製香爐已成鎮廟之寶,因略有裂縫,故以金屬框鑲嵌,並置於保險箱內妥善保護,建成後也漸漸成為木柵居民信仰中心。

      木柵有三寶-金益香的漢餅、劉協昌的麵線、三芳的茶籽油。我們來到了位於木柵路三段85巷內超過一甲子的老店『劉協昌製麵工廠』,木柵麵線的盛行,相傳是在日治時期有位福州蔡姓師傅在今文山區行政中心後方附近,以手工製作麵線謀生,因應產量需求,陸續收了許多徒弟,讓木柵成為北區麵線重要產地,1950年代全盛時期木柵一帶約有二十多家麵線工廠,因此有『麵線窟』之稱號。由於時代與環境變遷,看天吃飯、製作繁複、場地限制的手工麵線逐漸式微,昔日師傅甩麵、竹竿曬麵的壯觀畫面只能在黑白照片中找尋了。

       接著拐入小巷,沿著製麵廠的圍牆,忽然豁然開朗,藏於建築叢林的『岸汐職人部落ACID LAB』,ACID(中文諧音為岸汐)是Artist藝術家、Craftsman職人、Innovator革新者、Designer設計者等四個英文字的縮寫,LAB是實驗室,一群懷抱熱情、追求突破的年輕人在荒廢的麵線工廠實踐文創夢想。

        負責人蘇先生大學畢業後到日本及英國遊學,學習手工製鞋,回臺後成立ACID  LAB從事手工製鞋及教學工作,以成立製鞋學校為目標。部落歡迎大家一起來做實驗,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發生困難可以互相幫助,資源串聯是核心的因素,包括一起叫原料,一起找經銷商,一個共享平台的概念。

            岸汐青年們以環保、簡約原則,將裡裡外外打造成極具設計感的環境,除了手工製鞋外,還有服飾、皮件、銀飾、3D列印等領域的設計、手作品牌及教學,也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如星空電影院,附設的自由之丘咖啡吧也能讓人悠閒的度過午後時光。

           『木柵』是一個讓人驚奇連連的地方,有傳統的一面,也有前衛的一面,更深入閱讀相關資料後,才發現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認識探索的角落,木柵等我,我一定還會再來。用雙腳走讀在地,用雙眼紀錄生活,期待秋季金車走讀!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