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秋 加蚋仔聚落遊記

加蚋仔聚落遊記

撰文/走讀志工 周華

  秋高氣爽,又是走讀的好時光,準時在捷運龍山寺站2號出口集合,在地的導覽老師黃禮村先介紹腳下的行政大樓,萬華區1990年合併龍山區、雙園區及部分古亭、城中區而成,日治時代以町為單位,堀江町因赤池得名,有黑龍江之名,位在西藏路。四百年前的台灣堡圖上就紀錄了大加蚋堡,目前加蚋仔指東園街一帶,特產有麻竹筍、茉莉花及豆芽菜,豆芽菜是餐桌必備,此地目前尚有6家業者。

  第一站來到萬華車站,當年劉銘傳所建鐵路行駛台北橋,因龜山爬坡太陡,日人改線行駛萬華。老師出示了老車站的照片,唐破風造型十分典雅。鐵路地下化多年後,才建了雙子星大樓,除了台北市政府外,主要是凱達飯店使用。鐵路附近地景改變,這裡曾有玻璃工業,生產出第一顆燈泡,新竹的玻璃工藝館是由此地遷出的。不遠的康定路上,有金義合行的巴洛克造型街屋,列名艋舺三大名厝之一(另二:廣州街85°C、朝北醫院),陳姓家族創化工產業。

  艋舺大道為舊時鐵路用地,穿過通往停車樓的陸橋,西園街口萬華林宅的紅磚牆面出現在眼前,星巴克特別選用黑色logo掛於一角,一二樓作咖啡館。林家當年在西門町賣菜發跡,1935年選在此地建新厝,其粉絲頁接受導覽申請參訪三樓公媽廳。

  西園路口的29服飾創作基地及活動中心是當年的區公所及國民黨民眾服務社,車站周邊及大理街附近都是成衣批發店,曾經十分風光,聽說韓國的東大門籌備之初也曾來此取經。跨過馬路進入和平青草園,1922年仁濟院在此起造療養所,遷出後土地歸還台北市建公園,當年的第一病房列為歷史建築,從鐵窗裝於室內側可知當年用途。公園後方的陳家大厝,橫匾「星聚潁川」,等待都更中,我們繞了一圈回到公園,舉辦活動人聲鼎沸,看了石敢當就離開了。

  下一站是興寧街天主堂聖女小德蘭朝聖地,1958年自大埔街遷來,由比利時籍巴神父管理,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提供給孩童的牛奶、餅乾,曾是黃老師珍貴的記憶。堂前庭園寬敞寧靜,我們在此留影紀念。

  興寧街上的店家不多,幸福63收售幸福牌腳踏車,名廚什錦麵延續麗珠的美味料理。穿過萬大路,沿途經過當年的肥皂工廠廠房、磨石子3層樓街屋、森安(中)藥行、北市圖西園分館,再轉入全聯賣場,這是之前的雙園市場。

  轉到艋舺大道120巷39弄,有製作冰糖、冬瓜糖的小店,附近幾座宮廟:分香自集應廟的保儀宮供奉保儀大夫、來自朴子配天宮的配華宮供奉媽祖、軒轅教萬華宗社供奉黃帝、凌天宮屬道教,皆藏身巷弄,規模不大。

  來到市定古蹟洪家大厝,屋頂二坡落水,燕尾翹脊,三進單邊護龍。我們沿外牆繞行半圈,牆面砌接方式特別,已相當破敗,唯產權複雜,整合不易。旁邊的頂碩里辦公室也是由老房子改裝而成,我們在此略事休息。

  穿梭在巷弄間,一間標示了雙園浴室(艋舺大道68巷23號)的字樣,代表了當年旅社或工作場所沒有洗澡的地方。附近大埔街22巷俗稱店仔口,是下庄通往古亭的古道。掛著附設幼兒園招牌的婦女總會曾是日治時期的探病宿舍,提供給病患家屬,已售予立瀚會館。

  走回艋舺大道,摩那卡本舖的最中餅習自日本,獨此一家。這家即將百年的小舖,是台灣僅存遵循古法的手工最中專賣店,最中餅在過去是提供給天皇、貴族的御用和果子,平民百姓可是吃不到的。全手工的製程,讓臺北堂在當時日本所舉辦的和菓子博覽會中大放異彩,至今傳承到了第三代,每代傳人堅持古法製作,傾力保存這道日式傳統甜點的獨特風味。

  走上中華路,見到正在施工中的捷運萬大線,兩旁行道樹是芒果樹,高大細瘦,彎進巷子裡宿舍區,綠地以前是日本宿舍。青年公園周邊早年稱為南機場,是當年台北三座機場之一,另兩處是松山機場及原民生社區,38年後因應人口激增,分三期建集合住宅,著名的夜市位在一期,飛天旋轉梯是一大特色,二期規劃都市更新中,還掛著綜合市場招牌,第二間軍公教福利中心就位在此地,地下室空間暫作「南機拌飯」的活動場地,穿過301巷1號三期整建住宅,已來不及進去,我們在忠義國小結束行程,有獎徵答後,近在咫尺的夜市美食彷彿發出了召集令,吸引大家各自朝聖去。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