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秋 新店碧潭水圳行

新店碧潭水圳行 

撰文 /走讀志工  王月華

 

碧潭山明水秀,吊橋下可泛舟戲水,是早年台北近郊極受歡迎的景區。筆者世居台北,小時候跟同學到碧潭郊遊,印象中由台北車站要搭好久的車才能抵達。新店捷運1998年年底通車至新店站,恰就在碧潭景區邊,便捷的交通帶動地方繁榮,假日裡遊客如織。

11月16日秋陽普照的午後,金車文教基金會邀請了熟稔新店地區發展的文史老師~高淑華,帶領15位視障朋友,在一對一志工的陪同下,來一趟新店水圳輕旅行。

我們首先來到瑠公圳取水口,先觸摸水門的高寬,再經由其上頭的轉盤,讓視障朋友暸解,先民是如何利用水門引水灌溉農田。隨後,我們坐在瑠公紀念碑旁的涼亭,凝神細聽老師說著郭錫瑠(瑠公)當年是如何鑿山引水灌溉農田的精采故事。

瑠公為解決興雅庄(現信義大安區)墾地水源不足的問題,於1739年集眾在新店溪上游開鑿水圳,打算引水十數公里至自己的墾地。工程除需以人力鑿穿岩壁做引水隧道 (石腔),還要躲避泰雅族原住民,前後花費12年還無法完工,後由大坪林五庄接手,1760年終於鑿通石腔引水道。

先民篳路藍縷的開墾過程老師講的精采,凝神靜聽的學員也不含糊,有問有答下,大家藉著水圳的開發,對於新店的整體發展也有了粗略的概念。

舊碧潭吊橋設立於1937年,後因颱風毀損,幾度整修成為現貌,其結構為雙塔式吊橋,橋塔採用鎢鋼球軸承連接,可靈活調節橋面的震盪,保持橋體的穩定。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到吊橋頭,觸摸橋塔底部的鎢鋼球,不禁讚嘆科技的進步。隨後依序走上吊橋,一字排開站在橋側,觸摸吊索想像如虹般美麗的吊橋。假日裡遊客熙來攘往,橋下遊船歡笑聲不斷。我們站在微晃的橋上,享受暖陽照耀,感受秋風吹拂,依著老師的引導,閉目凝神,想像自己就坐在潭中的小舟中,隨著碧波蕩漾,無比的愜意。

過了吊橋,老師特意帶我們去觸摸"釣叟碑"的碑文。碑文內容係板橋士紳林爾嘉去國50年重遊碧潭,觸景生情的一些感嘆。

位於新店老街的長興宮已有150年歷史,供奉福德正神,以庇佑地方安寧。1924年洪水氾濫,土地公竟被沖走,後迎奉了新的土地公與原土地婆合祀,老少配成了地方茶餘飯後的有趣話題。

離長興宮不遠的街上有家百年老店~金成蘭餅店,祖先由福建來台,於新店落腳創業。金成蘭店裡的糕餅超過70%都是新店一帶廟宇或信眾,為了法會或信仰習俗需求而訂製的,各種以「龜」為造型的產品是金成蘭生意的大宗。

陳老闆特拿出幾種製"龜"餅的木製模具,讓學員們摸索辨識,特別的是大龜模中嵌有小龜模,可做不同大小的龜餅。陳老闆說「龜」是長壽的象徵,做為祭拜時的供品,有為祭祀時殺生而補壽避災的,也有許願祈福替長輩求壽的意義。大家在店門口或坐或站,一邊聽陳老闆解說,一邊分切品嚐店家好吃的大餅及沙其瑪,隨後才心滿意足的離開。

我們沿著老街前行,觸摸了老屋以一心五石法砌成的圍牆;走過通學路通學橋,遙想當年學生結伴爬坡上學的情景;最後來到了新店渡口上坡的開天宮。

前頭說到當年引水工程艱鉅,又常遭原住民侵擾,主事者便於1751年間,在工程上方創建盤古帝王祠,由開天闢地的盤古大帝坐鎮,最後終於順利開圳成功。經過這些時日,開天宮下方的大坪林石腔,只剩一小段,廟方基於安全考量,並不對外開放。走讀講師事先經過申請,可以讓學員進入,一探傳說中的引水石腔,見證歷史,我們真是太幸運了!

我們由廟側樓梯下了三層樓,終於進入引水石腔內。石腔比我想像中寬廣,約可供三人並行,高約兩米餘。腔壁鑿痕清晰,還鑿有供插火炬的小洞。學員們一路摸索想像,深刻體會工程之艱鉅,施工人員之辛勞。而今日之行由瑠公紀念碑起始,到開天宮石腔遺址,有了個圓滿的結束。

這次參與活動的視障朋友們,多半是因為眼睛病變而逐漸失去視力,所以即便他們現在看不到或不清楚,也能憑藉更靈敏的聽力,彌補視力的不足。所以他們會結伴聽音樂會,悠遊在美麗的音樂世界;也喜愛參加金車的走讀行程,聆聽歷史典故,藉著觸摸與古人交流。

這一路看著他們專注的聽講,熱切的討論與細心的觸摸,感佩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及強烈的求知精神。期盼社會大眾能多提供資源與機會,讓他們可以走出家門,豐富生活體驗。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