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秋 加蚋仔聚落遊記

加蚋仔聚落遊記

撰文 / 走讀志工  陳宏成

萬華是在日治時期賦予的名稱,而當時涵蓋範圍大約今日的西藏路、中華路、長沙街、淡水河區塊,今日的萬華區範圍由西藏路南推至新店溪、往北由長沙街遠致忠孝西路的大範圍。萬華地區在日治之前的舊地名又是什麼呢?在漢移民前這裡是屬平埔族各社的活動範圍,漢移民開墾後大致發展為艋舺街、下崁村、加蚋庄、崁頂村等。一般對萬華的認知都存在於所謂前站艋舺,而對於後站較為陌生,今日我們就到後站走走看看,看能有什麼新發現。

首先談談今天的集合點~捷運板南線龍山寺站2號出口,這裡是萬華區行政中心及美食商場,實際上在我的記憶中,這裡曾是艋舺地區公車總站之一,目前還在台北市區行駛的公車9路由社子經大龍峒、延平北路、城內、西門町至萬華這條路線早期總站就設置在這裡。

這裡的商場較有特色是在地下一樓的越南商場,其販售以越南商品為主。在大樓後方是有名的大理服飾商圈,這個商圈為艋舺地區發展是功不可沒,因為它位置鄰近車站,民國四、五十年代當中南部勤勞的人們北上到繁華的台北討生活,進入台北的第一站自然就成就這個地區,但是北上討生活也不是易事,而就有彰化芳苑鄉親帶來了家鄉的〝車架衫〞的手活,雖後來轉移到松山五分埔,但是這裡還是台北成衣批發的重鎮。

來到了下崁地區除大理服飾商圈外,具代表性的建築就是萬華車站了,而不談談萬華火車站我還真對不起我阿公,從小就聽我媽談到我阿公在日治時期當過萬華火車站站長。 萬華火車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自己坐夜快車到高雄參加自強活動,記得當天晚上我爸爸帶著我由加蚋家裡到萬華火車站搭車情形,這個旅行還真是一個難忘的記憶。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萬華火車是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將清代鐵路作為大改道時建設的,而當時的萬華車站設置於今日中華路與桂林路路口一帶,也就是第一代萬華車站,後來才往西移至今日位置較為接近艋舺街區,這也是第二代以後萬華車站都在這裡。目前這座萬華雙子星車站應該算是第四代(不算臨時站)。都市的發展無法做平面發展的時候就會往上發展,萬華車站就是例子,車站大樓是多功能性的建築,目前除車站及停車場外,其他樓層除台北市政府的第二辦公中心,就是國際級的飯店及宴會廳。

車站旁不遠處在幾年前相當夯的一個景點---萬華林宅,這幢三加一的紅磚屋目前是屬市定古蹟,萬華林宅的主人經商致富,再加上第二代長子曾是日治時期的保正,與日本人關係良好,知曉當時的都市計畫,因而選擇此地建築當時的豪宅。

在林家豪宅對面曾經是木材行,現因已無伐木及木材替代品多元,已改經營餐飲為主的店家。木材曾是艋舺地區重要財源,因為木材造就艋舺三大富商之一的---黃家(黃祿嫂)。另在艋舺大道西園路口西南角的和平青草園,它述說著艋舺地區自漢移民以來就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一個〝好所在〞。

為何艋舺地區救濟機構特別的多?在漢移民開始就有飛黃騰達的人,也會有時不與我的落魄人,因此開始有著同為故鄉人資助落魄人的善施行為,這個青草園的前身就是艋舺地區相當有名的救濟機構---仁濟院的一個附屬機構仁濟療養院,仁濟療養院的功能是收納精神病患施予治療。

小時候回加蚋當時的公車只有由北門口開往東園的零西路線外就公路局由當時的北站(民族路)經光復橋(日治時期的昭和橋)到板橋路線,都要經過仁濟療養院,每每經過時就看到病患攀爬於高窗上對外遠看或怒吼,總覺這些人為什麼被關於此?甚至天真問大人,得到答案是〝他們是瘋子〞。現在療養院雖已搬至新莊新樹地區,但這裡還是保留了一間當時的病院,裡面當然述說當年醫療過程。

在青草園旁的巷弄中有座大宅院,從其大廳正門門銜上〝穎川〞推斷為陳氏老宅,就無法像艋舺三大家族(張得寶、黃祿嫂、馬俏哥)這樣被一一的述說。但話又說回來,家族的龐大分枝要如何保存兼具家族住的安全是個兩難,更常會遇上政府政策施政拆屋無法保留之窘境,

從萬華林宅旁接到現在新路共有三個九十度的彎道,這裡就是舊的西園路。為何一條彎曲的西園路會變成今日的筆直大道?在1972年台北市實施了〝萬大計畫〞的都市更新,也為了改善西園路平交道問題並同建有一座西園橋,讓艋舺與加蚋連接不受鐵路影響。

艋舺大道也就昔日的萬華後站當年沿街也是服飾批發商店聚集地區,而在巷弄內卻是工廠林立,現在工廠都已經外移,留下了多幢的廠房,大家可以在這些修車廠或殘垣中窺視到當年,這裡也多以印刷及肥皂廠特多,小時候常常看到我阿嬤或鄰居婦女都在家裡客廳折印刷紙作為家庭副業。

台灣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度,西方教會在台灣蓬勃發展,但是人們還有些傻傻分不清天主教與基督教,因為兩者都是信奉與耶穌基督有關,只因基督教在台灣更興盛,因此常常會把天主教堂視為基督教會,小德蘭教堂在下崁發展有其歷史,它目前是隸屬加蚋庄玫瑰教會的一支,談到天主教在這裡的發展較為人知的就是加蚋庄的光仁小學,它培育了不少的人才,且也在各業界發光發亮,而光仁也是玫瑰教會的一支。

目前天主教聖女小德蘭教堂因為鄰近老社區,是遊民聚集地,亦有許多獨居的老人,當小德蘭教堂設置成提供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幾位來據點的老人從踽踽獨行轉而有相伴分享的快樂。

由於下崁地區也屬於老舊社區,所以在巷弄間有很多宮壇,這些宮壇大都是些新興的道壇,也這些區域因為中南部移民多,這地區的信仰除了艋舺的青山宮青山王公及加蚋的天德宮老祖外,就是景美集應廟的尪公,尪公每年都固定出巡加蚋地區,所以這裡也有尪公的祭壇。

靠近中華路的大埔街,這一帶是清朝時期艋舺通往古亭的舊道,時代的變遷我們只能從蛛絲馬跡上來回味,在這附近又有一座當年的大戶人家的祖厝---洪家祖厝,現在被指定為市定古蹟,雖經李乾郎教授研判建築用材都是從福建廈門家鄉來的建材,洪家古厝目前還有人居住,美中不足是建築物周圍環境有待整理。

台北堂摩那卡餅本舖的近百年手藝傳統的果子餅,雖藏在萬華後站但不愧是果子餅王之王,手藝傳至第三代還是那不變傳統味道。嚐餅外就來看看想想當年奔馳於現今汀洲路上的萬新鐵道上的火車,就從餅舖門前過。

談到南機場公寓前,先來了解為何這裡稱作南機場?那有沒有北機場、東機場、西機場呢?還真有北機場。南機場怎看都不像機場,怎會叫做南機場?日治時期日本在建設台灣先不談他們的野心,還真有用心的規劃,為什麼選擇這裡建機場?因為這裡靠近新店溪,可以利用新店溪上空當作航道,這樣就不會影響到台北市區建設而要限制航高。

那機場跑道又在哪裡?機坪呢?答案就在眼前~青年公園。只因為後來國府退來台灣,來至中國大陸這麼多的軍民要他們住到哪裡?當然就是這裡囉!所以這裡的眷村特多,這些眷村當年的是就地取的建築相當克難,因此當時街名就取為克難街。

民國50年代,台北有些地方因建設開路必須拆遷,因此政府就在這裡建築當年最先進的集合住宅社區,除了讓這些拆遷戶入住外,也包含部分隨國民政府來的軍民,只可惜經過50年這些建築已經老舊。

談完南機廠也是活動到尾聲時候,北機場的命運好,不像南機場建造好還沒使用就被拆除了;而北機場現在還在營運,也是大家耳熟能想的---松山機場,期待下一次走讀之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