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秋 員山內城迺農村

員山內城迺農村

撰文 / 走讀志工  陳宏成

喊了多年的「農村改造」,農村還是一樣留不住年輕人,在這缺工年代要如何農村再造呢?

「農業」自古以來就是看天吃飯的工作,相較主流且穩定的工商行業,勢必無法留住年輕人,因此永續經營及留住青年人口成為重要課題;在各級政府的努力推動下,現今多數農村已展現出不同的活力。

宜蘭在雪隧開通後被冠上「台北後花園」,而這後花園展現的又是怎樣的面貌?又如何讓青農返鄉呢?是否真如同新聞報導的「農舍變民宿旅館的水泥屋種滿農地上」?還是別有一番的農村味呢?這就來走訪宜蘭水源地的農村社區,體會農村改造後景緻。

沿著蜿蜒馬路進入社區,浮躁的思緒也隨著周圍的祥和純樸變得平靜,並深深被這位於雪山山腳下的小村莊吸引,更有歸隱山林不問世事之念頭。

社區理事長簡裕鴻,就是典型的鮭魚返鄉工作者。早年在外打拼,如今返鄉從事社區營造,為家鄉構築新氣象,擔起世代傳承之責。

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主義,台灣逐漸走向少子、高齡化,情況由以農村更為的嚴重,不乏常有小校整併、學校關閉消息。而內城社區當然也不例外,但在社區居民共識、教育單位支持配合下,將內城國中小校舍合併使用,讓內城學子免於長途跋涉到外地求學,而原有的國小校舍也充分為社區運用,轉型為鼓勵銀髮族智慧經驗再度回饋社會的「不老學校」。

台北榮總員山分院成立於民國44年,原是為照顧曾為國家付出青春歲月與家庭的榮民伯伯,在退伍後的晚年能有所養而設立的榮民之家,後改制為榮民醫院,現提升成台北榮總分院。由於偏遠鄉區醫療體系及資源不足,又因健保體制的開辦,員山分院因而擔起地區醫療作業重擔,同時也與社區結合,成為不老學校之銀髮學苑的指導,讓社區療養代替了醫院療養,成為一所無圍牆的醫療空間。

要說內城的過去,就從停放在、散落在社區田地周邊的農業生產器具開始:取代牛隻的鐵牛 - 力阿卡、水力水車、還有利用人力抽水幫浦等,而人力軌道車則說明內城曾經是個農礦豐沛發展的所在。

起頭說到內城社區獨特的好山好水好位置,「好山」無庸置疑的指像雪山山脈,而「好水」除了東北季風的迎風面雨水外,同樣也來自這座山脈的恩賜。過去內城先民為了汲取山脈豐沛甜美的水源,運用智慧開闢一條環山的百年圳道,養育內城的良田與居民。走在這條古圳道旁,憶想著先民的辛苦開墾、篳路藍縷,只為庇蔭後人的心懷。

漢移民信仰屬多元的物神論,俗語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土地公像是神界的里長伯,因為土地公所管轄的就是地方事務,尤其是農地的莊稼長的好、好收成都要感謝土地公幫忙,因此過去先民常會在田邊採石立碑祭拜土地,漸漸地到處都有土地公廟,甚至幾百年的廟宇都存在著,在內城就有這麼一座百年福德廟。

除土地公外,還有一處三百年的老樹公 - 茄冬樹,內城人感恩樹公庇護,為樹公營建廟宇,更有樹公現身回饋村民,更託夢自述現有官職,請村民為祂披戴官帽的神奇故事。

社區裡的鳳凰宿生態休閒館除了經營民宿,同時也從事甲蟲復育工作,期望讓下一代更能接近甲蟲,而不是由圖片上的認識。

這次除走讀員山鄉的好山好水,以及令人心曠神怡的農村景致,也體驗乘坐鐵牛車便遊農村、飽覽綠意盎然的秋日,恣意沉浸田野鄉村的愜意氛圍中。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