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秋 梗枋漁港風光遊

梗枋漁港風光遊

走讀志工 / 周華

來到只停靠區間車的龜山火車站,一出站就見到龜山島,王老師的話頭就從這裡開始。

頭城鎮狹長臨海,擁有7個火車站及5個漁港,最早的是烏石港,當初馬偕走淡蘭古道出大里,搭船就從烏石港進入蘭陽,後來淤積。附近有許多古道,例如梗枋、石硿等,梗枋之名來自颱風後「硬」石「崩」落,或有一說,梗為柵欄,吳沙入蘭多次,自頭圍逐漸擴大,靠柵欄防範原住民噶瑪蘭人。噶瑪蘭人取香蕉絲紡織作衣,相當特別。

當龜山島居民遷徙至本島時,預定共用梗枋漁港,因衝突糾結不斷,落腳大溪小漁村,增建漁港,新設備勝過梗枋。梗枋最早發展娛樂漁業,80年後才集中在烏石港。

我們在站前階梯上拍團體照,續往車站右方走,穿過田梗,初冬田裡種了各色蔬菜,來到五谷王廟,供奉神農大帝,神農氏嘗百草難免中毒,所以面黑,這是在地三大廟之一。廟宇是教育尚不普及年代重要的教化場地,藉著歌仔戲、說書及彩繪教忠教孝。

越過台二線進入漁港區,路邊的空地可供遊覽車迴轉用,朝南遠遠望見烏石港長堤,建堤後影響頭城海水浴場漂砂北移,卻造就了外澳浴場,但王老師不建議帶孩子來玩,深陡崖就在離岸不遠處。

行經港邊連續幾間小倉庫,漁會起初設計做為小賣場。路邊出現漁網,老師介紹捕魚方式,有些是釣魚,有些是網魚,前者分一支釣及延繩釣,以秋刀魚為魚餌,後者分單拖及雙拖,以單船或雙船拖網,魚種雜沓,以量取勝。

進入市場前先經過製冰廠,這是漁港的重要設備,出海前要先來取冰,否則漁獲就成了廢貨。

漁港裡停泊了許多船:小型的舢舨靈活擔任接駁,遞送補給上船,盡快運回漁獲;有些漁船前方裝了大管,三腳網係捕捉鰻魚苗用,價格高達3位數,外銷日本,可見資源愈來愈少,有些兩船一組拖網,有些裝了集魚用大燈泡,針對小管及一支釣。

 

 

一支釣只使用釣竿,對環境比較友善,外籍漁工正在整備,晚一點就要出海。若是遠洋漁船還要搭配補給船,還有一些私人小船,靠船外機驅動,價逾百萬,須先取得執照。

台灣海域漁產豐盛,加上黑潮通過,洄游魚種豐富,梗枋漁港以近海漁業為主,也經營養殖漁業,設置定置漁網,如同海上牧場,上下午各收一次貨販售,魚種有紅目鰱、白鯧、鬼頭刀,甚至還有魟魚。

今天場上最大宗的就是白帶魚,工人們正在分類,一旁的貨櫃已經在等待,裝滿即送港口外銷。

場中陳列了各色魚種,老師先交代大家要小心不妨礙作業,沿途指點解說,順便講講如何料理:紅目鰱煮湯、煙仔虎生魚片、鬼頭刀做魚排、剝皮魚沒有魚刺、沙鮻適合烤魚,還有嘴形細長的水針。

煙仔虎與鮪魚同屬鯖科,有「龜山島toro」之稱。鬼頭刀又稱飛烏虎,攻擊飛魚,飛魚藉飛躍海面以逃避,老師舉起一尾長逾一米多的鬼頭刀,大家紛紛搶拍,抬起來確實不輕啊!

老師特別提了幾個魚種:烏魚盛產於澎湖群島,遇冬才成群南游,母魚取卵製作烏魚子,公魚就取魚鰾。但冬季轉暖,漁獲減少,目前雖可養殖,但口感差。

 

 

還有魩仔魚屬於鯷魚類,本來就長不大,大型洄游魚種幼苗混生其中,以其為食,過度捕撈魩仔魚就會影響到大型魚的生存,目前有總量管制。當市場有需求,就會刺激供應,老師強調食物也是人類的選擇,倒不一定要吃魩仔魚。

公路邊有兩家餐廳及中油的兩棲加油站,不但為汽車加油也幫漁船加油,一艘漁船出港加油約需30萬,由於政府補助漁船油料,也有不肖業者轉售圖利。

沿階而上漁村廚房,林老師已將料理西魯肉及石花凍準備好,大家邊吃邊聽。

西魯肉是宜蘭名菜,將菜尾加魚皮混合煮,她改以魚鮮為材料,石花凍更加料龍眼肉、檸檬金桔。

從事教育的林老師接觸漁業,起因於先生愛釣魚,逐步深入,賞鯨風的第一艘藍鯨號就是他們的,後來回歸一支釣,走向觀光漁業,但漁獲已與當年迥異。他們由興趣走入專業,親身體驗到漁獲減少的事實,選擇了友善漁業,擁有3艘漁船,雖然產量少,但對海洋環境好,漁貨品質高。尤其透抽減產,漁船遠航至彭佳嶼甚至黃海,她預吿年貨市場上一定缺貨價揚。

林老師結合了教育及環境議題,提供大眾更健康的一條路,也期待將一級產業帶向六級之路。林老師介紹之際,一邊王老師親手操刀做生魚片,早上釣到的煙仔虎肉色紅潤,果然好吃。林老師引述了一群廚師試菜所言「食材新鮮一定好吃」,誠然不虛。現在許多人外食,談到料理都有點生疏,這裡提供了體驗及教育,靠著處理得當的食材,親手做羹湯也十分有趣。

大夥兒雖然意猶未盡,為了趕上16:22的班車,跟著王老師穿過長長的房舍,後方就是臨海三街,果然不用一分39秒就到了。這次全員到齊,有吃有喝長知識,走讀圓滿成功。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