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秋 二結稻農文化行

二結稻農文化行

走讀志工 / 周華

我們的走讀從二結車站開始,第一站的二結穀倉位於鐵道旁,太子樓屋頂的倉庫十分醒目。

蘭陽平原是三大稻米產區之一,日治時期建了三處穀倉,分別是頭城、羅東及二結,但新式穀倉出現後(1993五結鄉農會在孝威興建了更現代化更進步的新倉庫、1994年孝威糧肥集中倉庫),頭城、羅東穀倉先後拆除,當時古蹟保存意識尚不受到重視,二結穀倉岌岌可危。多虧社區的警覺及努力,使這裡於1998年成為縣定古蹟,2011年以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開始營運。

二結穀倉起造於1928年「二結第三事務所」的興建,1935年增設大型磚造「儲穀倉庫」與「碾米工廠」,區分為辦公室、儲穀倉庫及碾米工廠三部分,目前辦公室做接待空間,倉庫挑高,10個倉槽分別展示了不同主題:儲米原貌、建物概說、米的粳秈糯品系、與米相關的字、用米做的美食、日常俚語等等,還有影片放映。

爬上二樓,從中央走廊看兩側各色農具,都是先民智慧的累積,後方的碾米廠還保有木造碾米機。周邊還展示了一些搶救古蹟的資料,大二結文化基金會深耕多年,2017年獲選文化資產保存貢獻獎。


來到斜對面的大二結紙文化館,除了現場展示介紹外,還有志工示範製作手抄紙的過程。附近擁有百年歷史的二結紙廠和中興紙廠曾是二結人的重要產業,紙廠已於2001年轉民營化,中興紙廠廠區已轉型為中興文化創意園區。

接下來的行程多半沿著二結圳而行,水源引自安農溪,一直以來提供居民生活用水,自飲水、洗滌、育苗、灌溉,乃至夏日水牛泡水,更有喪家依俗禮於河岸旁辦理「請水」儀式,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

行經台9省道路口,等候紅綠燈之際,老師說明為了學童安全而設的愛心平台,原來1994年水圳U形水泥化,使得田野原貌風華不再,社區勉力營造了2公里的步道,以連結起往日記憶,圳旁的簡介敘述了這一段故事,而今水泥預鑄欄干上的二結字樣卻已模糊,垂柳亦已消失。

今年才開館的台灣碗盤博物館,展品來自於館長的收藏,紀錄了一個時代的工藝。牆上掛著「呷飽也未?」的問候語,好生親切,我們在比人高的大盤子前合影後才開始參觀。

「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介紹了陶與瓷的差別,釉上與釉下的差別,手繪與印花的差別,學著欣賞細節。台灣不生產瓷土,取黏土洗練後以850°C燒製陶器,素燒、裝飾、施釉;而瓷器原料為瓷土或高嶺土,溫度高達1250°C。日本時代輔導窯業,供應民生需求,出現北投燒成品。50、60年代,鶯歌曾有幾百家規模,大規模的廠方有窯印,因為需專人蓋印。直到大同瓷器一出橫掃千軍,許多中小廠退出市場。

樓梯轉角遇見迎賓杯牆,98格裡各置一杯來迎賓,導覽老師特別介紹珊瑚紅與一般胭脂紅的不同,前者曾是天皇御用。

60年代研發出漸層,稱作梅仔花或鉻錫花,因為釉中添了氧化鉻及氧化錫。農家使用陶磁器具的頻率很高,地上展示了修復破裂繼續使用的大水缸。

包括許多外國產品,還有楊英風的白磁觀音頭像。二樓陽台展示了一些舊時農用器材,博物館二期工程還在進行中。色彩繽紛的花磚牆是打卡熱點。


沿著二結圳來到二結王公廟,正值王公文化節,埕前搭了大型帳篷,過兩天的誕辰日要舉辦「抓童乩跳過火」的活動,入選為宗教百景,每年過火使用的木炭數量等都要請示王公。新廟結構完成不久,廟脊弧度向上達天聽,前方圓形廟埕代表圓滿,王公廟未來還有很多硬、軟體工作需要持續進行。

王公廟的新、舊二廟隔埕相對,新廟高大威武,就站在舊廟原址,1997年「千人移廟」活動,舊廟自原地搬遷保存的事蹟創下新例,千人在鑼、鼓聲指揮下移動舊廟,現場民眾情感凝聚令人相當震撼與感動,大型的照片就掛在舞台上,後來也有其他廟宇沿用此法搬遷。舊廟修復後掛著二結庄生活文化館的牌子,機能轉換,2002年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建築。旁邊的花崗石堆疊拱柱代表了新廟當初籌建的理念,可惜經費過於龐大。廟前大榕樹是許多人童年的重要回憶。

王公信仰非常生動,最早(1786年)廖地攜帶古公三王神像來到二結經三王公指示於此定居,而後再接大、二兩位王公到此,三位王公分別是醫師、地理師及法師,在生活上給予地方周到的保護,香火鼎盛,廟寺逐漸擴大,多年來持續舉辦的青少年成年禮結合過火的宗教特色,與王公文化節系列活動形成在地重要的節慶活動,尤其是「抓童乩跳過火」的壓軸活動吸引人山人海的信仰者最為壯觀。舊廟內的山牆上還保留著早期的捐款者名錄,還保留當時的幣值計算單位「圓」,例如20圓?那可是當年三個月的薪水呢!

走過二結,可以感到社區的力量,在地人的自覺促成了步道興建,促成了糧倉保留,促成了舊廟保存,從二結的女兒陳淑芬老師口中娓娓道來,這份共同的記憶格外溫暖。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