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秋 大溪小鎮舊時光

大溪小鎮舊時光

走讀志工/顏文魁

你知道距離桃園不遠處,有一處桃園市古蹟最多的小鎮嗎?

你知道離淡水河河口接近60公里遠,有一處大漢溪舊時河運的河港所在嗎?

你知道新竹關西舊時茶葉,是在那裡運往大稻埕及淡水嗎?

 

造型獨特的大溪橋歷史

由於大溪地理位置相當獨特,要到大溪小鎮,可搭台鐵到桃園、中壢轉客運前往,在桃園火車站可轉搭「桃客運5096」,在中壢火車後站右側可轉搭「桃客5098」,或在土城捷運永寧站轉搭「台北客運9103」,而最多人前往大溪的方式是自行開車前往,所以,大溪每逢假日,總是車滿為患,連帶3號高速公路大溪龍潭三峽周邊,總是車滿為患。

今天將車停在大漢溪左岸停車場,步行通過「大溪橋」,領略大漢溪峽谷風光。大漢溪舊名大嵙崁溪,發源於品田山北側,經司馬庫斯、關西、龍潭、大溪、板橋,於板橋與新店溪匯流為淡水河,全長135公里。

大溪橋約略可分為清末木竹橋、1903年台車竹蛇籠橋、及1934年所建「雙孔鋼索吊橋」。吊橋已消失,如今巴洛克式古橋是2004年仿1934年舊吊橋重建,橋長330公尺,13座橋墩,二座巴洛克式橋塔,目前只能通行行人與單車,若開車則需走下游不遠處台3線通過的「武嶺橋」,或上游不遠處台4線通過的「崁津大橋」。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群之一-四連棟

首先老師帶領大家走「得勝路」「普濟路」,經大溪區公所,進入日本時代警察宿舍—「四連棟」,這裡是文化部與桃市府合作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之一。

1920年日本設新竹州大溪郡,始將「大嵙崁」更名為「大溪」,這裡是舊時日本警察宿舍群,建於1937年,一排四戶,是木造日式房舍,戰後沿續警局宿舍,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重新修復,目前是大溪人說大溪故事的重要展覽館。

老師說一座木造太師椅,不用鐵釘,全以魯班榫銜接,還有符合人性需求「文公尺」,道盡大溪木藝工匠技藝精湛,難怪此地取名「木藝博物館」。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群之二-武德殿

之後走進「武德殿」,舊時為警察、軍人訓練柔道、劍道、獄政的訓練場所,建於1935年,使用鋼筋混泥土、石造樑棟、上覆黑瓦,戰後因蔣公行館關係,由大溪憲兵隊進駐。

武德殿及殿前椰子樹皆被塗成藍色,2004年列「歷史建築」修復,目前也是木博館之一。旁邊附屬建築是是訓練完畢的休憩室,此殿為全台70座武德殿中少數僅存修復者。

再往前走,尚未開放的即是「大溪公會館」,戰後成為「蔣公行館」,將來也是木博館之一。

以前,曾有朋友嘲諷為何古蹟皆是以修復日式建築為主? 由大溪木博館的館舍來看,這些皆是公家部門房舍,難怪得以修復使用,若改成私人宅第,恐難以保存至今。

 

大溪老街之一 -新南老街(中山路)街屋

沿著登龍路,路經「台灣民政府」,左進中山路,老師說大溪人不說這裡是中山路,而以古代說法(新街之南)的「新南老街」來稱呼。這裡的代表街屋非「建成商行」莫屬。新南老街原是大溪人的豪華住宅區。

 

建成商行

所謂大溪「上街簡阿牛、下街張阿狗」,這裡即是號稱古代台灣第六大家族簡阿牛的「建成商行」,簡阿牛原是清代大溪地方頭人,1895年不服統治起而反抗,後經招撫經營樟腦、煤礦、藍染,事業有成建此商行。

立面牌樓上有「建成商行  KEN SE SPO CO」字樣,三開間,穹窿式屋頂,雙塔、雙柱,樓高比左右商家高出半樓,轉角貼磚採轉角磁磚,商行中心有菊花浮雕,逐見受招撫後簡家與政府關係匪淺,目前列「歷史建築」,修復工程進行中。

 

新南街其他街屋

在中山路11號「蘭室」,呂鷹揚宅第,拱門、紅磚、洗石、雕花、番阿花—薩摩印花,其他還有「烏衣舊族」「龍塘垣第」「永春」「先記」等街屋。

老師說,大溪街屋興起於1919年代的日本「街屋改正」計畫,由當時有建築牌樓立面經驗的陳旺川、陳三川兄弟等匠師,將原本傳統「剪黏、交趾燒」等傳統建築元素,及各種吉祥圖案如鰲魚、龍柱、大象、松、鶴、平安、富貴等,加入立面牌樓,引起大家仿傚,終形成大溪老街獨特的街屋面貌,加上數年前經地方人士以獎勵金方式,鼓勵大家保留傳統街屋,因特色街屋加上大溪獨特地理因素,促使「大溪小鎮」名聲傳遍海內外,勇得台灣十大知名小鎮之一。

 

大溪老街之二--中央街-林本源家族城牆舊址

隨著楊老師步伐,我們向左轉入中央街老街,通過「大溪文化館」,右邊是已改建的「大溪第一公有市場」,左邊「看台下」即是「林本源家族城牆舊址」。

林家第一代在台開創者林平侯父親發跡於新莊,第二代林平侯創業有成,成為北台大地主,於清代嘉慶年間因漳、泉械鬥激烈,林平侯1834遷移大溪定居,建有城牆的林家宅第後稱為「通議第」,並開發月眉圳,帶動大溪各項產業發展。後來林國華、林國芳的「林本源」商號,遷回板橋建林家花園,建立米、鹽、航運、樟腦、錢莊、田產、水圳等事業,為全台首富,曾於清末捐錢建台北城「小南門」城門。

台灣首巡撫-劉銘傳於1886年設「撫墾總局」於大溪,即以林國華子「林維源」為撫墾大臣。不久,日本依1895馬關條約統治台灣,林維源出走唐山,大溪林宅城牆受損,1919年捐出林宅,1945年拆除。老師說,城牆長有216公尺寬144公尺牆基寬4.5公尺牆高4公尺,總面積約3甲地,即今日大溪運動場與大溪國小所在。目前僅留下一段城牆石及市場上方一復建城樓留著記念。

 

大溪老街之三-和平老街

和平老街是大溪小鎮最熱鬧的商業店面區,平日還好,假日可是人潮擁擠,各式各樣在地文創商品、豆干店、豆腐店、美食店,應有盡有。

老師也介紹了數間有特色的和平老街街屋立面牌樓:「永發」上有龍柱及劉海戲三腳蟾蜍,蟾蜍台語音是「求錢」;「KENKO」是外商商號,這不是英文,台語直接發音,可能是「健康」或「堅固」;「松茂茶棧」,花瓶是平安富貴,做茶、樟、米生意,上頭剪黏是以酒瓶剪後貼上的精彩作品。

 

和平老街「福仁宮」-十姓輪值、消弭鬥爭

漢人入大溪開發始於1736年代,1840年代林家因漳泉械鬥而在此建「城牆大宅」連帶帶動大溪木業、米業等行業發展。大溪人於1813 年創建「福仁宮」,原本主祀「開漳聖王」,是漳州人移民守護神,林家會暫遷大溪避難,即以考量此地為漳州人勢力範圍。後在1860年代清咸豐年間,在地方頭人商議下,為消弭族群紛爭,也迎請客姓「三山國王」、泉州「保生大帝」入廟奉祀,並且打散「角頭輪值」,改為十姓輪值,「一李、二江、三林、四簡、五張廖、六黃、七呂、八王游、九陳、十什姓」,使舊時大嵙崁透過共同信仰,弭平惡意鬥爭。與板橋林家在板橋設「大觀義學」,以代表泉州人的「大屯山」,代表漳州人的「觀音山」名為「大觀」,併收漳、泉學生,消弭紛爭作法是相同的。

廟內右側壁面,豎立非常特別的「五碑」石碑,如「公議嚴禁惡習碑」「嚴禁破壞龍脈碑」,是建立移民社會「公議」「共信」的歷史見證,為台灣廟宇中所少見。

 

後尾仔與草店尾仔的「鼓井」「穿瓦衫」

在和平老街穿越「月眉通路」,我們來到靠近和平老街後方,有數條容易讓外地人迷路的迷宮巷弄,大溪在地人稱為「后尾仔」、「草店尾仔」,老師說是大溪河運時期,勞力常民的住宅區,房子較低矮,有小型三合院、土角厝、少見的穿瓦衫,「穿瓦衫」是在土角厝外牆穿上一層瓦片衫,以強化土角厝的防雨功能,故名。

以及古時留下來的石磨、石輪等舊用具,最特殊留下圓形、方形的八口水井,當地人稱井為「鼓井」而不是「古井」,以井深下桶取水時會發出如擊鼓聲,故名。

為讓外來民眾易於探詢已故歌星「鳳飛飛」老家,貼心的在巷道溝蓋上加上音符指標,算是一種新穎創意。

普濟堂與大溪大拜拜

走讀最終站,我們來到普濟路與和平老街交會口的大溪另一個老廟「普濟堂」,創建於1907年,日本時期曾是鸞堂信仰,主殿奉祀關聖帝君,後成為公眾信仰,每年農曆6月24日關帝君聖誕,眾神繞境廟會,成為大溪人的年度大拜拜慶典。

崁津歸帆-渡船口與石板古道

在普濟堂邊,我們見到大溪古時的渡船頭與石板古道,大溪舊時於1736年代漢人進入開墾,到板橋林家在1840年代在此建城牆大宅,帶動大溪各項產業發展。1862年淡水開港,大溪也曾是茶、樟腦、木材各項民生物資的轉運中心,各項船隻可達新莊、板橋、艋舺、大稻埕、淡水,最多時有河運船隻300多艘,當時大漢溪水量充沛,「崁津歸帆」美景,成為1927年日日新報票選台灣「八景12勝」之一,獲票數達776萬票。

我們望向夕陽西下的大溪橋,不由得在心中浮現舊時大溪的「崁津歸帆」美景,在夕陽餘暉中,大夥向大溪告別,這迷人的大溪小鎮,值得一遊再遊。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