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秋 大溪小鎮舊時光

大溪小鎮舊時光
 

撰文 / 林靜婷

又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金車文教基金會秋季走讀來到了大溪總站集合,即將展開一場古鎮老街尋奇,楊素玲老師是大溪在地文化工作者,致力推廣「大大溪概念」,從楊老師的導覽言談中,可以讓人感受到她身為大溪人的驕傲及對延續大溪文化的熱情。

清代初期漢人佔地開墾臺北盆地,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只好逆行大漢溪來到河西河崁一帶成立霄裡社,泰雅族人則居於河東山區,大溪最早稱為「大姑陷」,就是源自於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為「Takoham」之音譯,也是泰雅族語「大水」之意。

乾隆年間,漳州閩客漢人也來此開墾,改為「大姑崁」,祖籍漳州詔安的李騰芳祖父李先抓就是落戶於月眉。同治4年(1865年)因李騰芳中舉,又改為「大科崁」。光緒年間,臺灣巡撫劉銘傳設立撫墾總局開發山林產業,又改為「大嵙崁」,因1863年修訂清英天津條約增開打狗港與淡水港為通商口岸,大嵙崁成了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也是當時臺灣最內陸的港口,1892至1897年河運全盛時期『崁津歸帆』蔚為奇觀。

日治大正8年(1919年)實施市街改正後,街屋牌樓立面爭奇鬥艷,大正9年(1920年)最後定名為「大溪」。大正14年(1925年)桃園大圳完工,大漢溪河運從此斷絕,黃金歲月隨之結束。

大溪總站的建築風格是配合地方特色仿巴洛克設計,斜對面中央路上的「金興」是李騰芳族人所開設的商店,雖已改建但舊牌樓依然屹立,如此新舊融合不失為兩全其美之法。

大溪彷彿是一座博物館園區,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公有館社群以普濟路頭原來的大溪區農會食鹽肥料倉庫為起點,包括以日式警察宿舍群為基礎的藝師館(原為大溪郡役所單身警察宿舍)、工藝交流館(原為大溪郡役所警察課長宿舍)、四連棟(原為大溪郡役所警察宿舍)、六連棟(目前整修中),以渡廊連接的武德殿暨附屬建築(原為警察訓練柔道劍道的場所),整修中的大溪公會堂暨蔣公行館,還有壹號館(原為大溪公學校校長宿舍)與李騰芳古宅(桃園唯一國定古蹟),以及散布於各處的街角館。

大溪區農會倉庫創建於昭和17年(1942年)是大溪唯一的統制倉,目前正在進行修繕工程,未來將以「社頭文化館」活化再生。

四連棟創建於昭和12年(1937年),屬丁種判任官舍,配置包含玄關、居間、座敷、緣側、後院、台所、便所等,戰後因警眷家庭人口增加,逐漸向屋後加蓋,目前規劃成「大溪人生活與歷史」主題館,以大溪歷史發展為主軸,以大溪人角度藉由不同團體、家族或個人生命歷程述說大溪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大溪人引以為傲的木藝產業,可追溯至清代林本源家族等地方望族起建大宅時,禮聘唐山匠師來臺奠定根基,1960至1980年代達到巔峰,木器製作需經過數道工序,如木工、鑿花、髹漆……等,重在不同技藝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一如「協」字缺誰都不成。

位於中山路的新南老街是大正8年(1919年)實施市街改正後興起的高級住宅區,具有時代指標性的「蘭室」是大溪新建的第一間牌樓,目前是由台灣古厝再生協會營運「老屋情報館」。

「建成商行」是當時樟腦業與煤礦業鉅子簡阿牛的商號兼住所,以紅磚與鋼筋混凝土建造,穹窿圓頂、翼塔雙柱三開間設計,採用當時流行的洗石子裝飾工法以及進口瓷磚,穹頂中央有「簡」字標明家族姓氏,店號「KEN SEI SHO CO」是日語的羅馬拼音,雖然目前正在進行修復工程而無法看到全貌,但從外觀上華麗的建築風格就可見簡阿牛的財力雄厚與標新立異。

嘉慶年間,祖籍漳州的林家從新莊遷入大姑崁,「林本源」為林家公號主導「陳集成墾號」,興建以城牆防禦的宏偉宅第「通議第」,周邊居民沿城開設街市,形成上街(今中央路)與下街新街(今和平路)的商業區,咸豐年間第四代族長遷居板橋,將板橋林家聲勢推上最高峰,但直到日治時期林家對大溪依然有影響力。一路看著中央路上中央老街最純真最原始的牌樓立面(如:全昌堂、朝記、蔡、益利商店……),一路感嘆林家「通議第」佔地竟然如此寬廣,城毀於1895年甲午戰爭後,僅在城北附近留下殘留的石塊,及一塊「林本源發祥之地」的石碑供人緬懷。

走入和平路上的和平老街,牌樓立面設計一家還比一家強,如:新日新、利興、順益、Kenko、松茂茶棧、永發、廣大、茂發……往下走更加精彩,如:單號邊的玉成、建成、榮泰、進興商行、再生、源隆、順興……如:雙號邊的泰源、振馨軒、全昌、KANG、德記。文華堂、協和……連成一氣,讓人眼花撩亂,應接不暇。

 

穿過泰源右側的「月眉通路」,進入和平老街後方有如迷宮的後尾巷及草店尾巷,舊時主要是碼頭工人的居所。

我們在縱橫交錯的巷弄中尋寶,找尋著共有八口的古井、石灰牆的土埆厝、集合各家磚的磚瓦屋、長身街屋後院的古色後門圍牆、土牆上的穿瓦衫、廚房牆上設有集水口的小型三合院。而當今國寶歌手鳳飛飛幼時也曾經住過此處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那時小鳳飛飛站在她家門前古井石板上,左鄰右舍聚集四周聽她高歌的畫面。

自清代以來,不同族群在大溪落地生根,也帶來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漳州人的開漳聖王、泉州人的保生大帝、客家人的三山國王、護祐船運的天上聖母、護祐廣泛的土地公、各姓氏的家廟、基督教長老教會、大溪神社(目前只留下遺址)……,「福仁宮」算是集漢人信仰之大成,以十姓「公號」為單位輪值,交流宗族情感,凝聚社會意識。尤其是普濟路尾創建於明治35年(1902年)主祀關聖帝君的普濟堂,透過遶境祝壽活動將大溪人團結一心,「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於102年公告登錄為桃園市無形文化資產。

楊老師的導覽欲罷不能,最後我們只好在和平路尾的渡船頭石板古道結束,往下看如今的大漢溪枯水河床見底,雖然船影繁華不在,但歲月痕跡已刻畫在大溪這片土地上,讓後人感動珍惜,回程中我還到協和黃日香豆干本店買了名產,以往聽到大溪老街想到的是人潮擁擠而卻步,這次是來對了,讓我還會想再來。讓我們期待下一場「用雙腳走讀在地,用雙眼紀錄生活」吧!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