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金車曙光計畫:遇見文化傳承的喟嘆
遇見文化傳承的喟嘆
國立臺灣大學世界志工社 林平昕
去年道別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記得曉文拍著我的手,大喊著「明年見!」、「明年見!」,但隨著車子緩緩駛離,孩子的身影越來越模糊。我在心中默默下了決定:未來無論是甚麼身分,一定會回到豐濱,回到這片海,看看孩子們長大的模樣,看看熟悉的部落有怎麼樣的改變......。
孩子的成長是顯而易見的
社員一年、幹部一年,從靜浦國小到豐濱國中,孩子的成長是顯而易見的—雖少了幾分稚氣,多了點青春期的迷惘與頑皮,但本質依舊善良體貼,還是我記憶中最可愛的模樣。幹部這年和小朋友相處的時間少了許多,每一次的接觸都彌足珍貴。每每看見那些比陽光燦爛的笑,都能感受到這些孩子是真心喜歡著我們,喜歡與我們共度的時光。一想至此,心底便暖了起來,一天再次充滿能量。也因為孩子們對我們的到來有所期待,去年蔡老師的疑問:「我們該怎麼確保自己給小朋友帶來的價值觀是正確的?」便時常浮上心頭,提醒著我需時時刻刻檢視能為孩子們帶來什麼。我一直認為有思考總是好的,也告訴自己要好好把握每分每秒學著當一位好榜樣,盡力將知識與觀念傳達給小朋友們,不放棄每一個接住孩子的機會。
(與孩子們合影)
在族語名字中找到歸屬
十分幸運能延續與部落的緣分,在今年暑花期間參與更多部落事務,並建立更深厚的互信關係。總覺得自己有個族語名字是一件幸福的事,走在路上常遇到認識的ina或mama向我打招呼,聽來格外有親切感,就像是自己並非「來」到豐濱,而是「回」到了熟悉的地方。我經常會有名不符實的愧疚感,總覺得自己並沒有帶來多麼顯著的改變,卻接收了部落裡過多的善意與愛。不過,比起苦惱,更多時間我思考的是如何做得更好,並在一次一次的嘗試間發覺當地真正的需求。
聚沙成塔,積水成池
然而,越是認識這兒,越會發現不能單單用「好客、熱情、樂天」幾個標籤描述部落。我們曾討論過暑花走進社區的目的性為何,但我認為「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的縮影」,若要解決根本上的問題,勢必認識學生的成長環境中。而家庭是影響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因素,透過社訪和實際走進學生的家,我們看見酗酒、放任管教、家長缺乏責任感等問題每天每天在孩子們的家庭中上演,長期下來在形塑孩子的價值觀時定會產生負面影響。現階段的我們或許無能為力,但我們可以把握每個關心小朋友的機會,試著與他分享我們的想法。我始終相信有做定會有所不同,及即便一個人的力量微小,但一群人多試幾次,總會有些改變能埋在孩子心中,等待其發芽茁壯的一天。
(豐濱部落)
遇見文化傳承的喟嘆
至於「文化」則一直是個值得深思的議題。偶然在瓦歷斯.諾幹〈遙遠的聲音〉中讀到:「我很清楚觀光文化資本那一套運作的模式,作為異地的、奇俗的、荒野的文明,它的命運通常必須展示在文明的國度中證明荒野文明的存在,這一個普遍的事實經常擊痛一個少數民族衰弱的心臟。」,在暑花過後特別有感觸。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漢人本位的角度思考與詮釋,對於原住民族的認知是十分狹隘的。一但觸及文化,我們都應當更加敏銳,需要再多一點的尊重與同理,才能更真實地認識同樣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族群。
例如豐濱缺乏工作機會而造成的人口外移現象,便影響了部落文化的傳承。〈遙遠的聲音〉同樣寫到,「族人在城市消失的速度,就像一句遲來的喟嘆,若有若無地穿進我的耳膜又離去,消失的族人,最後,只剩消失的聲音。」阿美族沒有文字,文化習俗與傳說故事是透過耆老口述,一代一代流傳至今。一旦缺乏紀錄,隨著耆老凋零,或許這些部落的故事終將被時光掩埋。不過,今年看到許多部落年輕人投入部落事務,也十分有心希望能攫住流失的部落文化,是我們都很開心看見的趨勢。相較於部落青年開始注重自己的文化,我也經常反思是否該更積極地探究自己的「根」、自己的故事。
豐濱的海寄放著我的牽掛
而對我來說,暑花一直以來令人著迷之處或許是人與人間的真誠的互動吧,無論是與小孩間亦師亦友的關係,或和部落人們建立的深厚情感,又或是與這群夥伴緊密深刻的連結,都是我最珍惜的緣分。豐濱似乎有種魔力,能讓人忘卻疲憊、卸下平常的防備,進而發現建立關係其實並不困難,只要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溫暖的關心,便可以開啟對話,開啟一段緣分。
一直記得去年相見歡冠廷分享的一句話:「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而這也一直是我對自己的期許。擔任領隊的這些日子使我成長許多,也明白無論是做事或是做人都是大學問。一路走來有太多的感謝,謝謝最可愛的幹部夥伴們無限的包容和關懷,一群人一起為了一個目標「想讓暑花變得更好」而一同前進的感覺真的很溫暖;謝謝社員們選擇了暑花,在過程中定有許多突破自己的時刻,但感謝你們始終沒有放棄;謝謝前幹們總是給予我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希望我們有好好地傳承暑花的精神。
我依舊深深地喜歡暑花,豐濱也將會一直是我想念的落腳處。那片海還寄放著我的牽掛,替我珍藏最為美好的回憶,所以我總是會回去的。期待未來,我們再一起續寫豐濱日記吧!
(中/平昕與孩子們一起體驗茶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