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兩段夢想實踐家的故事
兩段夢想實踐家的故事
講者/ 熱血麵包魂計畫 葉俐君、ACE家族 王如璇
撰文/薛 蓉
「夢想的開端,是細碎而微小的星塵。」
熱血麵包魂計畫──葉俐君
身為「新二代」的葉俐君,小時候最期待的是每隔兩三年,家中便會安排一次回到越南和和柬埔寨的探親之旅。住在柬埔寨的阿姨,總帶著俐君參與她的例行公事──到貧民窟關懷弱勢。骨瘦如柴、髒亂不堪、貧民、老人、小孩,這些是俐君跟著阿姨一起看見的景象。「如果我也能成為像阿姨這樣的人,那該有多好啊!」俐君一邊跟著阿姨一邊默默地想著。
然而,這個充滿意外的世界卻讓善於照顧人的阿姨得了癌症。在倒下之前,阿姨仍不間斷地持續著她的例行公事,用表情和行動溫柔地訴說著:「幫助人是件很溫暖的事情。」這些點滴在俐君心池中漾起微微漣漪。
俐君在就讀高職時下定決心要把這份心意轉化為實際行動,於是在教官的建議之下創立了導護志工隊,讓上下學的路口交通變得更加順暢且安全。而餐飲科的身分也讓學校志工社社長找上她,邀約她一起成立送餐團隊。
溫馨廚房送餐團隊的初衷是「盡全力守護獨居長輩」,他們透過固定的送餐,定期關懷獨居長輩。從分配工作、購買食材、清洗準備食材、烹煮、調味、送餐、詢問長者近況,這些也默默地變成了俐君的例行公事。俐君笑說自己雖然讀餐飲科,但其實是人家口中的「水腳(台語)」。水腳就是外燴師父身旁的小幫手,廚藝不足以獨當一面,只能做一些備料、端菜的工作。為了要讓獨居長輩吃到美味的一餐,俐君開始搶下家中掌廚的工作,「在家裡煮飯的時候,心裡想的不是想要做好吃料理給家人,而是想著要讓廚藝進步,讓后里的長輩們知道什麼是好吃的便當。」這種兼愛的墨家精神或許就是從阿姨那裡學到的吧!
世界上不缺糧食,而是缺乏良好的分配。餐飲科的學生們為了練習烘焙檢定,總會烤上許多麵包西點,但做久了也就吃膩了,家裡冰箱裡總是有著堆積如山的麵包。「那不然把麵包斗內(donate)給我!」靈光一閃的俐君決定要蒐集這些好吃的麵包送給獨居長輩,送著送著還擴大範圍,送到了隔壁鄉鎮。「熱血麵包魂計畫」至今已邁入第四年,也逐漸有了很棒的服務模式。
「我其實有點緊張…。」小巧可愛的身形,留著一頭俐落短髮的葉俐君,在踏上百人講台前,偷偷地對工作人員說。小時候嚴格的言語,雖然讓俐君總是對自己沒什麼自信,但阿姨口中常說的:「幫助人是件很溫暖的事情。」這句話,時時刻刻提醒俐君她的初心,並讓她勇敢接下每個迎面而來的挑戰。
ACE家族──王如璇
在腦中描繪自己未來的樣子時,雲林女孩王如璇給自己訂下了一些精準的目標:
1.要到北部念書,想要變得像是北部女生。
2.努力讓英語變得更好,想要出國體驗不一樣的環境。
這樣的想像源於小時候如璇與家人一同搭著火車到台北。上台北的原因或許已經不記得了,但對如璇來說,那些收在書桌抽屜裡的藍色捷運乘車代幣,每一個都是通往另一個絢爛世界的乘車券。這些藍色的小塑膠,在一次次的抽屜開合中加深了她對北部的嚮往。
在嚮往外面世界的同時,如璇也深愛孕育自己長大的這片富饒。農田作物、阡陌溝渠,以及鄰居閒談間操著流利的台語,都是她的記憶。「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句話或許最能體現如璇創辦「ACE家族」的動機,文化的交流來自於語言的互通,肢體、表情、文字、符號,一顆顆串成文化的成品,在人與人之間流動。
在愛爾蘭念語言學校、到英國青年議會參訪,這些出國地經驗都成為了如璇在以老師的角色現身時最好的養分,她像隻麻雀一般「吱吱」不倦地回答雲林孩童的好奇心:「老師你跟外國人說英文嗎?」、「老師那邊是不是很常吃漢堡?」。這些異國經歷帶來的文化衝擊,也不停促使著如璇反思城鄉、文化之間交織綿延的關係。然而在如璇的求學經驗裡,體制內課程似乎與台灣文化沒有太多關係,國小一週一次的鄉土語言課程是僅有的體現。更遑論國中高中之後,逐年增加的英文課更直白地表達著:「培養國際觀、競爭力,從英語開始。」主流文化恣意挾帶著市場優勢席捲全球,然而文化不應有高低之分。「我們應該要讓孩子對自己的家鄉文化有信心。」這是如璇在腦中激辯後的結論。
「我們認為失去語言,就是失去傳承文化的機會。」ACE家族把自己與孩童定位為文化探險家,推動著島嶼文化教育。島嶼是台灣,是沒有強勢文化本位思考的用字。臺語、新住民、東南亞文化,他們正一點一滴地摸索這座島嶼上的關鍵字。針對課程設計,ACE家族也在多次辦理營隊的經驗中歸納出一些守則:
1.必須設計出一堂自己也想上的課
(如果自己都不想上了,小朋友怎麼會有興趣)
2.重視體驗、生活實踐、與真實連結
(要知道怎麼在生活中運用知識,而不只是記起來考試)
把雲林的美好分享出去,把外頭的美好帶進來,讓全球化與在地化更好地發生在這片小小土地。
如璇與俐君,過往經驗累積成現在的自己,朝向未來、珍惜過去。夢想的星塵就在信念的引力下,緩慢而堅定地聚集成點點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