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20跨文化走讀:滬尾.戰役裡的台灣與越南

當「針路」遇見「新航路」:滬尾灣里的台灣與越南

撰文/鄭如珍

        2020年11月28日,文教基金會舉辦一場跨文化走讀-當「針路」遇見「新航路」:滬尾林蔭裡的台灣與越南。今天的地方主人公,一直被認為北台灣風景優美又充滿故事性的旅遊之旅。

        但今日的走戰爭讀,有別於一般的產生的精華介紹,由單兆榮老師的職業歷史,解開淡水歷史清法滬尾後,漢洋文化衝擊。在淡水的街道上,我們可以見證東方廟宇與西方的長老教堂的、商辦洋行,呈現出我們的另一面面紗。

        進入滬尾之役故事館,彷彿進入時空隧道,回到西元1884年,在淡水爆發了清法戰爭滬尾戰役,戰因起自於法國想和清朝爭奪安南(現今越南)的主控權。在越南戰場僵持不下,法國想以海路找到突破點,轉而攻打位於全球海運樞紐地位的台灣,從基隆到淡水,為了掌握北台灣的經濟命脈,淡水更是勢在必得。所幸最後在提督孫開華的佈署下,引誘法軍從沙崙上岸,因為沙崙地勢佈滿帶刺的林投樹林,削弱法軍勢力,為清廷面對列強侵略戰爭中,唯一勝利的戰役。

        清末,因天津條約台灣開口通商後,淡水成為全台最大的貿易港。吸引外國商人與傳教士前來,由於外國人與漢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洋人居住於鼻仔頭地區與埔頂為主,鄰近淡水海關碼頭,有利貿易,使得淡水的貿易,也由郊商轉為洋行。

        英商占於天時地利的情形下,成立得忌利士洋行。直到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加入海運競爭與外在環境淡水港的沙泥淤積,終結經營。目前得忌利士洋行僅留第一檢查場及後方的倉庫,提供線索讓我們想像當時洋行的榮景。在淡水捷運站往老街的反向,則為英商嘉士洋行倉庫與殼牌故事館。

        淡水的東方廟宇與西方教堂,代表漢人、洋人的信仰。根據中國的民間仰,媽祖與王爺都是保護海邊作業的漁民。為了讓大家更了解王爺廟,就得提及台灣民俗燒王船送溫疫,如今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

        淡水的廟宇除來湄洲信徒的「淡水福佑宮」祭祀媽祖;來自安西人的信仰「淡水清水巖祖師」;來自泉洲的「淡水龍山寺」祭祀觀世音;「淡水鄞山寺」,主祀「定光古佛」。此四座廟宇稱為淡水的四大廟。

        滬尾之役,傳說地方士兵請淡水祖師神轎助戰,淡水龍山寺觀世音菩薩、福佑宮媽祖及油車口蘇府王爺顯靈助陣。戰後台灣巡撫劉銘傳請光緒帝賜贈匾額。福佑宮的「翌天昭佑」;淡水龍山寺的「慈航普渡」;淡水祖師廟的「功資拯濟」,當時淮軍提督章高元也為蘇府王獻上「濯赫靈威」的匾額。

        講述淡水的傳奇人物一定會提到馬偕博士,加拿大人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傳教,除了宣揚教義,雖然不是醫師但學過解剖學與生理學課程,為解決百姓蛀牙之苦,替我解答民眾拔牙,並埋醫療宣宣。

        1884年8月清法戰爭,法軍擊基隆港,死傷殘炮。在危險中。除了醫館,淡水馬偕街上的淡水禮拜堂也匍匐特色,頂尖的特色與特徵彩色的花窗,是模仿歌德式的長老教會,現為淡水地區最大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建築。

        走淡水禮拜堂到陳澄波戶外畫廊,看到描述淡水的寫生畫,如「滿載而歸」、「雨後淡水」、「淡水寫生合畫」等畫作,展覽應用二維碼來鏈接介紹畫作,蠻符合年輕人的習慣。

        有值提的,淡水寫生合畫是由多位台灣藝人通力完成,包括包括在內的台灣藝人澄波畫的山下設施、小彩虹和鳥;楊三郎畫山;李梅樹畫雪餐飲的樹;林玉山畫大船;郭畫前面的路;陳敬輝畫中間的水波,淡水形成一景,值得你細細品嚐。

        這次的跨文化淡水走,認識清法戰爭,滬讀尾彈珠外,實際上是鮮活的人形人像,渡口頭船,黃金海岸,滬尾砲台,滬尾砲台,紅尾水博物館,紅毛城、小秘、雲門劇場,有不同的故事,值得你我再造訪,品味淡水的美。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