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後疫情時代,教育創新的無限可能
後疫情時代,教育創新的無限可能
講者/ 樂。斯屬 李盈萱 共同創辦人
撰文/ 余亞蘭
那些日常與人生的選擇,往往最難能可貴。2016年,一次前往泰北華人小學的國際志工經驗,開啟了李盈萱與新世界的連結,也重新認識了台灣與自己。
一段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泰北,瑪莉是位深受當地學生愛戴的小學華文教師,但為了養家活口,除了教學,她還有一份在博物館擔任導覽員的兼職工作。一個學期後,當盈萱與團隊再次回到當地,卻發現瑪莉老師已經離開,因為在現實壓迫下,她必須前往曼谷找尋收入更優渥的工作機會,才得以養活女兒和家人。
瑪莉老師離開後,她的女兒接下了小學華文老師的工作,早上上學、下午教書成了這個高中女生的新日常。其實,在泰北的華人村,師資缺乏一直是嚴重問題,工作機會不足,導致許多人在國高中畢業後,就會被迫離開家鄉到大城市工作,對於他們而言,離開與留下,不是一個選擇的過程,而是必然的發生。
團隊成立!找到回鄉的理由
在看見這些現象後,盈萱開始反思,在這樣的社會議題之下,自己能夠做些什麼?短期志工營雖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但是不是可以有更完整的計劃?為了推動更符合當地需求的方案,盈萱與兩位夥伴共同成立了「樂。斯屬」團隊,她們從田野調查開始認識在地,透過訪談在泰北山區任教的老師和居民,深入了解地方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脈絡,在人口外流的現象背後,泰北其實是個充滿人文歷史和產業特殊性的地方。
「地方」不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每次的深入了解,都會重新發現地方蘊藏著無限可能,經過一連串調查後,盈萱和夥伴們得出結論—唯有先認識家鄉,才有返鄉的可能。家鄉是每個人的起點,教育則是地方發展的養分,因此「樂。斯屬」決定透過推動地方文史教育,陪伴青年創造與地方的連結,找到願意回鄉的理由。
用遊戲化的方式認識家鄉
雖然疫情打亂了一切計畫,所有的直接服務都必須暫緩,但這次危機卻也創造出更多可能,新的計劃方向讓「樂。斯屬」有機會影響到更多的人,她們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以田野調查的文史資料為基礎,在今年推出了卡牌遊戲、在地化教材、線上講座和互動性策展,融合更多互動可能,帶領台灣和泰北兩地的青年去發掘地方的特殊性,讓文史教育不只存在於書本。
後疫情時代,你的無限可能
在這個世代,我們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境,但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正是因為逆境,才讓我們有機會去激發更多可能。盈萱以自己的故事為例,最初單純地以國際志工的身分進入泰北,但隨著時間投入,卻慢慢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完成,當我們願意開始做起,就會看見其實有很多的資源和機會就在身旁等待發掘。
「人的一生太平凡黯淡,但是如果有一群流星,突然唰地一聲劃過天際,那種感動是會一直留存的。」這是六年前盈萱第一次前往中國廣西擔任國際志工時,校長告訴大家的,而這句話直至今日仍舊影響著她,我們都可能是他人生命裡那道溫暖的光,曾經做過的一切都會留下痕跡,請相信自己能成為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