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22。春 韓國街的誕生與永和演變

韓國街的誕生與永和演變

撰文/走讀志工 周華

你也是追韓劇一族嗎?今天要藉著走讀永和的韓國街,更進一步認識我們的鄰國。居住在地40年的嚴老師首先在捷運站集合點介紹永和,1920年隸屬台北州海山郡中和庄,泉州人信奉保生大帝大多住在「永和」,漳州人多住在「中和」。

永和與台北市只有一水之隔,過個中正橋就到了,1949年大量外來人口進住,佔了62%。1958年中永和分治,目前永和面積5.7平方公里,人口21萬人,密度居全國第一,當年規劃的七個公園被排擠得只剩下半個-仁愛公園。一首「中永和之歌」:永和有永和路,中和也有中和路,中和的中和路有接永和的中和路。永和的永和路沒接中和的永和路;永和的中和路有接永和的永和路….等。道盡了外地人對中永和道路的愛恨情仇。

韓國之前與台灣同居四小龍之列,金融風暴中韓國重傷,一路爬升,藉著韓劇成功展現韓國文化,不能不歸功韓人力爭一口氣的民族性。來到中興街,彭老闆安排了翻紙牌、投筒、穿韓服的體驗活動,大家勇於嘗試,贏了不少小禮物。

彭老闆是第三代韓國華僑,父祖來自山東,70年代受排華影響,決定返回自由中國台灣。1992年中韓斷交,他們以跑單幫方式開始進貨,全盛期間街上有百家販售韓貨,多年來歷經轉型,目前只剩40家,以食品、酒、衣物為主。他遺憾街上缺了韓式料理店,經過水餃店,他驕傲地說山東的麵食對韓國影響很大。韓老闆成立了協會爭取政府協助辦活動,說韓國應該快解封了,建議大家自由行,提示分辨真的從韓國來的「正韓」及從其他國家製造得「韓版」的撇步,有問題可上臉書「韓風粉絲團」發問。

來到竹林路,路旁的29層華厦基地當初曾是第一個私立勵行中學1953年建校所在地,後來不幸發生兇殺案而遷校,此地陸續轉型作歌廳、百貨公司等,帶動了商圈發展。附近當初確實是一片竹林,青少年期的陳啟禮因遭受霸凌矢志練武,1957年與張安樂等成立竹聯幫,早年三大幫派之一。

路口復興街上的北蘭阿姨泰式料理店也是網路名店,竹林路39巷裡的雞肉飯古早味被老師譽為佛心,再轉入19弄,轉角的一棟兩層廢棄小屋引人佇足,大家揣想這片社區當年景況。

走進博愛路安靜筆直的街道,磚紅鋪面、牆壁彩繪及高大的鳳凰木,傳遞出不一樣的氛圍,這裡是一群退休老師營造的藝術街。永和有兩位楊三郎,一位是音樂家,另一位是藝術家。藝術大師─楊三郎一生前就住在這裡,巷弄街底的楊三郎美術館樓高五層,圍牆裡的庭園美麗雅緻,我們依次參觀了美術館一樓展廳、畫室及網溪別墅。

美術館門口的楊三郎雕像是吳炫三的作品,廳內的大幅油畫以風景為主,龍洞、上高池、俄亥俄州的季節之美在大師筆下鮮活生動,七旬之年仍親赴野外臨摹,畫作不輟。

永和唯一列為古蹟的建築物,是1919年由楊仲佐購地5000坪興建的網溪別墅。楊三郎的爺爺為楊克彰,在清領時期擔任官員,萬華龍山寺及清水祖師廟中留有他的墨寶;楊三郎的父親為楊仲左為永和地區的重要文人,對永和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牆上一幅為他賀壽的簽名幅盡是名流簽章,其身份地位可見一斑,永和之名便是他所倡議,取永久和平之意。

楊家起初在加蚋仔(南萬華),後遷大稻埕,尤其取得菸酒專賣權,經濟優渥。兒子楊三郎16歲赴日習畫,24歲留學法國,欣賞印象派大師莫內等人。1947年興建的畫室造型特別,擁有單斜屋頂及大片玻璃窗,這是他作畫及生活的空間,展示了習用的畫具畫筆等,中央一幅畫風迥異的作品「巴黎街道上的修女」及地上的郵寄畫筒,訴說著一段故事。沾染了些許藝術氣息的我們依依不捨,站在花園中殷殷作別,期待下次再見。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