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22 春。解鎖鬧區裡臺日水道文化

解鎖鬧區裡臺日水道文化

撰文/ 走讀志工 鄭如伶

今日金車文教基金會所主辦地「解鎖鬧區裡臺日水道文化」走讀活動。因為本身對於水道相關知識很欠缺,因此抱持追求新知心態參加。一開始何文賢老師在公館捷運站前先介紹早期公館地理位置。它位於台北盆地南端的邊緣丘陵地,它是台北盆地隘口,在東有蟾蜍山,西有寶藏巖(觀音山),形成這條封閉線上的一個缺口。

當時公館成為台北盆地與南部其他山區進行物流貿易的唯一通道,再加上瑠公圳自新店山區向台北盆地流貫,形成一個交通幹線,使得貨物得以運往艋舺輸出。因此,瑠公圳的開鑿,可說是促使日後公館地區蓬勃發展的主因。

老師也提到臺北最早水圳不是「瑠公圳」而是「霧裡薛圳」。它開鑿於清朝,時間比瑠公圳還要早三、四十年。霧裡薛圳圳道灌溉台北盆地西區農田約700甲,佔地相當廣泛。在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在台實施埤圳公共化、與日後整併各地埤圳系統、圳道。因此,霧裡薛圳被併入瑠公圳,改為瑠公圳組合的第二幹線〈是由新店溪碧潭引水〉,久而久之霧裡薛圳就逐漸被人們遺忘與消失。聽完老師解說才漸漸了解公館地理與歷史脈絡,這些資訊也為今日水道走讀拉開了序幕。

今日拜訪的第一地標----水源市場。水源市場早在西元1953年(民國42年)就已經存在。它的前身稱為水源市集,在前李登輝總統時期花費12年規劃建置,於西元1980年完工。水源大樓因為建築逐漸老舊,台北市政府進行整修並邀請以色列藝術家Yaacov Agam於正面外牆製作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水源之心》,並於西元2010年落成,成為公館地區的新地標。

老師提及此作品特色是以藍色基底代表與水源有關,有關建築物中央的彩虹則代表示多元文化。從另一面走來,則是會看到藍色水波不同景觀。若是從中間銘傳國小方向看來,則呈現的是彩虹映在水波上,心想這真是一項很特別地建築設計。老師介紹完水源市場的藝術建築理念後,則進入美食介紹時間。水源市場1- 2樓是市場專用,3樓以上則為辦公大樓。其中市場內有一家特別有特色,此攤商不是賣炒飯也不是賣炒麵而是賣炒飯麵。心想這道特別在地美食,日後有空也可以來嘗鮮一下。

老師沿路介紹過去汀州路連接至艋舺大道的過往故事。在路旁邊建有萬新鐵路全長10.7公里共有14站,當時鐵路以貨運為主。因為鐵路與公路並存,主管單位擔心日後有戰爭發生,深怕此地路況複雜且狹窄造成阻礙,所以於西元1965年拆除並拓寬羅斯褔路,這也是今日羅斯福路非常寬敞的原因 。

在前往自來水博物館路上,我們發現主婦聯盟的地標。這是一群媽媽們集合了100 多個家庭組成「綠色生活小舖」,直接向在地小農訂購讓他們能夠繼續生產安心的作物的機構,老師說想要進入購物必須先加入會員,這也是家庭主婦走入職場代表商店之一。

接著來到量水室(又稱小白宮)建立於西元1913年,作為觀音山配水池出水計算之用。西元1993年成為自來水博物館文化資産。並於西元1977年(民國66年)公館淨水場完工後而功成身退。量水室建築表面以線條型式為主,牆角則紅磚外露,窗戶多成圓拱型(上半為圓形下半為方形),整體建築給人乾淨典雅的感覺。

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來到今日主要拜訪主要的景─自來水博物館。根據老師說明,博物館門票因不同時期而有所差異:旺季(暑假)80元,淡季50元,主要原因是暑假增加玩水遊樂設施之故。

進入園區不久就看到一非常壯觀與華麗的歐式建築─自來水博物館。此建築建於西元1896年,由英國人威廉巴爾頓(自來水之父)與學生濱野彌四郎共同規畫台北自來水供應處。巴爾頓因為日後生病(瘧疾與痢疾)而亡,而由學生濱野彌四郎繼承老師遺志完成規劃工程。今日所看到的自來水博物館則是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傑作。建築體採水弧型對稱方式呈現。外表華麗是新古典主義代表且中間破山橋氣勢,可使消費者對於”自來水可使用”產生信心。

外部圓頂、圓拱與柱式,則採文藝復興建築(古希臘羅馬形式。另外,三角形山頭則為希臘復興式;建築物中注重繁瑣裝飾、勳章飾及花草等裝飾等皆為巴洛克建築特性。窗戶設置於較高處並且打開保持通風且窗戶中央以米字形,以避免地震破裂之用。

進入建築物內部約有9座唧筒室,場面非常壯觀。老師提到自來水設施設備運作流程包括(1)水源:原水來自新店溪 (2)取水:由混水抽水站抽取新店溪水源 (3)輸水:唧筒室負責輸送原水與清水任務 (4)濾淨:水源送至慢濾池負責濾淨任務,水源濾淨完畢則送回輸水處再送至蓄水處 (5)蓄水:清水由唧筒室送至觀音山淨水池蓄存 (6)計量:由量水室計量書出水量。聽完老師講解,才知我們所使用自來水要經過這麼多重步驟才能夠形成,自己在心中暗中許願今後要更加節約用水,以後才能夠有源源不斷乾淨水源可使用。

 走出自來水博物館主體後,老師帶我們在園區內小觀音山生態登山步道小走一下。沿路看到許多江某葉(木屐製作材料),月桃葉,血桐葉等。老師還特別提到構樹,其樹葉可以製作成衣服蔽體,且構樹在台灣公母株都有,但是往北日本、韓國,往南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則只有公株,由此可推斷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

經由老師這番解說讓我認識新的植物且更加了解台灣在語言上歷史的地位。徒步至小山頂則看到觀音山蓄水池,它是一座紅色建築:入口處為山牆造型且採用拱形門扇表面則凹槽刻痕裝飾線,柱頭上皆有圓形球體設計,具有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我由門外往內窺視仍可看出內部水道設施的雛形,今日由於我們人數過多,超過預約上限,所以只好作罷,期待下次進入觀看。

走出蓄水池後,老師帶領我們走秘境小道。沿路介紹位於徒步小徑的西邊寶藏巖(過去為軍事要地),後來藝術家進駐進行創作,所以形成為老兵與藝術家共生的地方。步道東邊則是自來水博物館(水源處)。有趣的是在小道上有一出入口只能由博物館進入寶藏巖反之則無法進入,原因是有收費與沒有收費差別。聽完老師這個解釋覺得很妙,不禁莞爾一笑。

最後,我們一行人來到水岸廣場。假日人潮比較多,來此遊玩的遊客可以在入口處租用腳踏車,瀏覽廣場美麗風光。老師指出眼前所看到紅色的水管橋(永褔橋)總長約360公尺,它是台灣4座水管橋之一,於西元2002年列入古蹟。今日走讀讓我了解水資源形成過程且也達到健身的目地真是一舉數得,誠摯地邀請有興趣朋友一起加入探索”水道文化”的行列。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