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22。春 韓國街的誕生與永和演變

韓國街的誕生與永和演變

撰文/走讀志工 謝常玲

       今天的跨文化走讀,眾人相約在頂溪站1號出口,在車水馬龍的馬路旁,大夥兒魚貫戴上導覽耳機,林志鎮導覽老師隨即轉身巷弄,帶我們回到70年前,國民政府播遷來臺時,眾多眷口生活的永和。

 

       永和,距離總統府3公里,人口22萬人。早期有南島語族人,在荷西時期居住於此;1950年,大量外省家庭隨國民政府遷居來臺並定居於此,所以永和目前以軍公教人口居多;及至近代,因鄰近臺北市,也吸引許多中南部人士居住。

       在捷運出口旁,穿過一個小川堂,時光瞬時回到40年代,外省人食衣住行集結成市的熱鬧景象。林老師特別介紹一間周杰倫借拍電影的老理髮廳,40年裝潢未變,光陰停格在這裡。街上熱鬧非常,下午時刻,仍見熱鍋騰騰,飯麵隨點,是一種討生活的即興與不得不,屬於老一輩人的做生意習慣。

       鄰近的中興街,是老臺北人印象中最深的「韓國街」,當年要買電毯,就要來韓國街。這裡早期有100多家所謂的「委託行」— 專門從國外帶回熱門的商品販售,珍貴稀有。韓國街商圈大多是韓國華僑,家族在國民黨撤退時,隨長輩從山東逃到韓國去,而根據商圈總幹事彭守喜老闆的說明,這是一條不歸路的開始。即使努力融入韓國生活,韓國仍對這一群具有華僑身分的韓國後代有諸多偏見與限制,除了在學校受欺凌,言語屢受影射刺激,甚至連選舉都有限制。來到臺灣後,販售的韓國貨頗受歡迎,就這麼從帶一件、帶五件….到逐漸成為韓國貨一條街,輾轉回到臺灣生活。

       參與導覽的夥伴,在彭老闆的熱情安排下,一一體驗韓服、打紙牌、以及投壺。打紙牌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家家戶戶的小孩們,將報紙摺成如泡麵大小的紙板,彼此相約挑戰,看誰能把對方的紙牌由地面鏟起獲勝。早期韓國街全盛時期100多家,但受到2000年網路興起影響,營業額、業態受到大大的衝擊。近期因為網紅金針菇的介紹,有比較多年輕人來逛。商店過去以賣衣服居多,現在一半衣服、一半食品,這幾年韓國食品最熱門,傳說辛拉麵要來這裡買韓國原裝,佐料中有牛肉粉,比一般的更好吃。

       輾轉走向竹林路,經過一大新穎豪宅,老師介紹這裡以前是百貨公司,最早叫中信百貨,後改名為鴻源百貨,最後易主為太平洋百貨,見其旁邊巷子裡店面眾多,樓上的招牌林立,可見當年繁華景象。進入博愛藝術街,一整條地面特別鋪設,讓這條僅有五百公尺長的街道,傳遞豐富的人文氣息。圍牆上多幅楊三郎大型複製油畫,引領眾人走向在地藝術家楊三郎的美術館。身為臺灣第一代的油畫大師楊三郎,一直掛心著臺灣的美術發展,對於推動臺灣美術研究風氣以及開拓西畫領域之貢獻諸多。

       其父楊仲佐—永和市紳暨永和鎮第一任鎮長,往來達官顯要,藉由美術館導覽見識楊家宴客場景,桌面上仍置放楊三郎夫人拿手好菜佛跳牆之甕,可見楊家當年的藝文風雅、待客之道與夫人廚藝。

精彩的永和走讀,在充滿藝術人文氣息的網溪別墅畫下句點,感謝走讀老師,帶著我們穿梭巷弄,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認識不一樣的永和。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