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 第十屆優選團隊 | 花蓮縣宜昌國小-宜昌魩名其妙隊-「魩」可奈何的一生~魩仔魚

團隊資訊

學校名稱: 
花蓮縣宜昌國小
團隊名稱/班級: 
宜昌魩名其妙隊
指導老師/家長: 
林嘉琦、沈盈君

行動資訊

主題名稱: 
「魩」可奈何的一生~魩仔魚
執行日期: 
2019/10/012020/11/30
所屬專案: 
2020第十屆 愛讓世界轉動 兒少公益行動

行動內容

S 看見世界: 

由於上屆學長姐們在鏢魚船研究中的努力,以及我們之前參加過幾場跟漁法有關的活動,讓我們發現人類對於海鮮食用的無知,可能會間接地造成海洋環境枯竭問題,而且漁具漁法的不正確使用,也會造成海洋生態極大的危機。過去,我們就曾經從海洋文學家廖鴻基老師的演講中得知,吃魩仔魚可能會導致海洋枯竭,我們進一步的去查詢相關資料,發現網路上對魩仔魚有非常多的爭議,例如:「魩仔魚是幾種魚的魚苗?」有人說是1000種,有人說是200種,有人說是3種,說法簡直天差地遠,但這個數據顯示魩仔魚的捕撈方式可能會同時捕捉到其他魚種的幼苗,造成海洋問題。另外,魩仔魚到底有沒有營養素?吃魩仔魚會不會間接地造成海洋枯竭的危險?

T 發想: 

海洋文學家廖鴻基還為魩仔魚特別寫了一篇文章,內文說:「現在的魚仔,連談戀愛的機會都沒有」,意思是現在的魩仔魚,還沒來得及長大,就被捕上岸吃掉,所以如果我們再這樣吃下去,魩仔魚就會滅絕嗎?是不是會造成海洋的生態耗竭?但是漁夫卻說魩仔魚長不大,所以可以吃,環保署也說:「魚友適量捕撈,民眾就可安心吃!」各種說法造成很多的爭議,也讓我們更想了解這種魚。如果我們能夠解開我們的問題,或許就可以讓更多人在享用海鮮的同時,也能更加知道自己吃進去的魚是什麼樣的魚,是用什麼樣的漁法捕撈的魚,如果大家都有「知魚識魚」的能力,那麼海洋資源枯竭的問題或許就不會那麼快速,我們也不用擔心會有無魚可吃的窘境。所以我們想要透過後續的行動,更進一步了解魩仔魚的品種、特性,在海洋生態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捕撈的方式與規定,以及不同單位對牠的看法,以解開我們的謎團!

A 行動: 

我們為了解開我們疑惑,決定去拜訪不同單位的人士,期望能從不同的角度去釐清問題。我們選擇了海洋環保組織、花蓮漁會、署立醫院營養師、以及研究單位。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不同的單位站的角度不同,對於事件的看法也就會有所不同。營養師認為魩仔魚的確擁有營養素,但其實有更多更好也不會傷害到海洋環境的替代食品可以選擇,在我們的量測下發現,傳統豆腐就是一項非常好的替代品。環保團體則認為魩仔魚是海洋中的底層生物,也是其他魚類的食物來源,且混獲問題並未被有效解決,所以在未確認漁具漁法的適切性下並不建議食用。研究單位則是認為政府單位必須拿出更完整的科學數據、並且在更良好的管理下,才能讓民眾安心食用。但花蓮區漁會則認為魩仔魚因為生命週期短,是可用的資源也是漁民賴以生計的來源,因此鼓勵民眾食用。從這個過程中意外的讓我們發現,原來很多大家討論的問題,其實都只是推估,並沒有確切的科學數據,而這背後還牽涉到政府與漁民之間的信任問題。最後我們發現大部分的民眾並不清楚魩仔魚是什麼樣種類的魚,對於其在海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完全明瞭,但有半數以上的民眾願意以其他食品去進行替代,這更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行動是具有意義的!

G 收穫: 

我們在研究行動之後,我們的成果獲得評審青睞,獲得花蓮縣小論文競賽金獎,也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更多人有機會意識到我們所關注的漁業捕撈問題。我們也把我們的行動結果,分享在班級的FB粉絲專頁上,獲得許多回響,另外,花蓮縣政府也特別舉辦了一次得獎者的發表會,我們的行動被製作成看板跟與會者一同分享,同時,我們也將我們的研究歷程與感想影片上傳到YOUTUBE,讓更多人可以關注到此議題。未來,我們希望我們可以繼續針對相關的海洋議題進行探討,也希望學弟妹們可以加入我們的行列,讓更多人知道食魚教育的重要!

活動成果

活動影片: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