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9。春 新莊廟街舊時光
新莊廟街舊時光
撰文/走讀志工 王月華
4月6日溫暖的午後,金車的走讀夥伴們跟著文史老師蕭慶國,走訪了擁有數間百年廟宇的新莊老街。從先民的精神寄託與生活百態,追憶新莊地區的往昔風華。
陳賴章墾號是18世紀初台灣最大規模的漢人墾號,於1709年向清廷申請開墾大台北地區,其範圍極廣,除了艋舺,大稻埕及錫口外,還包括了現今的新莊地區。
碧江街堤防旁的文昌廟是我們的第一站,這是北台灣最早建廟的文昌帝君廟。1813年原建在新莊慈祐宮的右側,1875年遷建於現址。廟的正前方建有照牆(牆內繪有七彩麒麟),信徒均由側邊的山門進出。據說,這個仿照孔廟的建築,係地方士紳期許當地能出狀元,屆時再將照牆打掉改做正門,讓狀元從正門進入祭拜,可惜終未能如願。
文昌祠旁有一橫跨堤防的陸橋,陸橋上方綴飾一排模擬文昌祠的硬山單脊燕尾屋頂意象框架,典雅而美麗。
隨後,我們走回新莊路上的廣福宮。廣福宮係廣東潮州客家移民所建,主供三山國王,係祭拜自然神祇的廟宇。廟宇建築古樸素雅,是各古廟中原始建材保存最完整的。廟門往大殿的幾段石階由少到多,步步高升,石柱造型則由方到圓,崇神敬神之心表露無遺。
離廣福宮旁不遠的福德祠主祀土地公,係為撫慰漳泉械鬥的亡者而設建,也有兩百餘年歷史了。
我們一路聽蕭老師說著有趣的地方習俗典故,漫步朝著熱鬧的老街走去,路經當地有名的店家與小吃,也一一做了標記,如新莊牛肉大王,金合和糕餅,熊記燒餅油條,老順香餅店等等,都有待下回再擇日品嚐。
面向大漢溪渡船口的慈祐宮,建於1686年(早於松山慈祐宮,1753年),香火鼎盛,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附近的街巷是當時新莊地區最繁華熱鬧的街區。
蕭老師特別提醒我們留意天上聖母座前的兩大護衛──(千里)眼將軍與(順風)耳將軍。提升神格身穿軍服的兩位將軍,看起來真是威風凜凜。
在往武聖廟的老街上,熱鬧的店舖間隱藏了近年整修完成的三條特色巷弄,一不留神就很容易走過錯過。第一條是359巷的”戲館巷”。新莊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富庶,應節慶酬神喜慶宴客之需,除了大陸傳統戲曲外,南北管布袋戲等著名戲班與師傅也都進駐此巷,一時文藝興盛熱鬧無比,然而如今巷弄幽靜,已不見往昔榮光。
第二條是278巷的「挑水巷」,巷尾還留有隘門遺蹟,其旁一邊牆上繪有當時河岸洗衣及小孩河邊戲耍的圖景,另一邊則有挑夫挑水的3D彩繪,極富童趣。蕭老師特請組員在洗衣板前擺姿入鏡,溫文儒雅的他還親自下海咬牙皺眉奮力挑水擔,唱作俱佳的表演逗得大夥哈哈大笑。
最後是387巷的「米市巷」。這條巷弄早年進駐了數家糧食批發商行,苦力們經常在此進出搬運米糧到碼頭。巷弄尾端有一棟融合了閩南、巴洛克與日式風格的兩層樓建築──潮江寺。寺廟一樓係當時苦力們喝茶休息的寮房,二樓為瞭望台,其後才改成二樓供奉觀世音菩薩,一樓則是福德祠的寺廟。
老街上還有一棟特別的建築,就是「十德堂林泉成古厝」。這棟仿日治官署的建築,擁有巴洛克山牆、閩式屋身,拱形開口處還綴以拱心石裝飾,是當時很流行的建築樣式。現第四代子孫仍居於此,經營擇日館。
供奉關聖帝君的新莊武聖廟,據說也是台北盆地最早的關帝廟。清朝時,從慈祐宮至武聖廟間的五十六坎商圈,經濟繁榮熱鬧無比,後因河港淤塞,才被對岸的艋舺取代。
走讀至此,百年廟街的行程也近尾聲,大家興致高昂地跟著蕭老師繼續往老街的後段走去。原來這裡的百年老店──日日用打鐵店及尤協豐豆腐店,皆是遵循古法,代代相傳的老店家。前者提供各式農機具,後者生產醇香豆腐製品,是許多新莊人百吃不厭的美味。
最後我們走回武聖廟前端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莊教會」,順利完成了今日精采又愉快的走讀活動。很難想像歷經數次搬遷的教會早在1876年就設立,而能在此跟數間百年廟宇共存共榮,也代表了當時的信仰自由,各宗教均能和諧共處。
2014年5月橫跨大漢溪,連結新莊廟街與板橋四三五藝文特區的新月橋開通後,我跟親友為了欣賞新月橋的美麗夜景,前後來了三次,每次都是匆匆走過老街,從沒想到其內蘊藏了這麼多精采而豐富的歷史寶藏,靜待我們去發掘。就像某位學員報到時所說,很感謝金車文教基金會能舉辦這麼有意義的走讀活動,藉由各文史老師的努力考證與推廣,讓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