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22 秋。 韓國街的誕生與永和演變

韓國街的誕生與永和演變

撰文/走讀志工 林靜婷

      與韓國街的約會,因新冠肺炎疫情從春天延至秋天。小時候和爸媽北漂住過中和,往臺北只要搭上公車過華中橋,即達西門町。人們常說的「雙和」聽起來就像雙胞胎,兒時的我認為永和是神祕區域,只知道曾是全世界、目前全臺學生數量最多的「秀朗國小」即在永和。

永和的前世今生

    週六下午秋雨綿綿,負責導覽的嚴慧蘋老師一出現就驚豔全場,「ㄙㄟ ㄉㄡ」過的髮型如韓劇裡的貴婦。老師說明永和是新北市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全臺人口密度最高,是唯一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的三級行政區,可見永和的擁擠!早先永和是中和的一部分,1949年跟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的大量國軍官兵及其眷屬移入永和,加上自大陳島撤退的難民也安置於此,人口一時暴增。1958年4月1日,自中和鄉獨立成為永和鎮,早年開墾時曾經發生漳泉械鬥,地方仕紳暨首任鎮長楊仲佐因此將此地命名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永久和平相處,共創地方繁榮。

熙來攘往韓國街

      中興街是著名的「韓國街」,由於戰亂及地緣關係,韓國有許多來自山東的華僑。韓國人引以為傲的國民美食炸醬麵、炒碼麵皆是山東華僑的傑作,但華僑融入韓國社會及入籍皆不易,1960年代開始有人遷居臺灣並落腳於永和,為了謀生販賣從韓國帶來的衣服、器具和特色雜物,成功後便邀請同鄉的親朋好友一起來永和開店。最初在竹林路形成委託行林立的商店街,數量劇增才轉往中興街,全盛時期差不多有一百多家。後來因受到出國旅遊及網路購物影響急遽減少,近期受疫情影響業績再度下滑。韓國商圈理事長彭老闆補充,目前韓國街消費族群以在地人為主,搭上韓流熱潮並配合節慶舉辦活動,加上各youtuber大力宣傳,期待能夠再創商街榮景。

      拜訪韓國零食、泡麵、燒酒、醬料、食材等專賣店「韓濱」,老闆彭守喜就是祖籍山東的韓國華僑第三代,老闆特地在店門口準備韓服體驗,參加走讀青年朋友一開始害羞不願嘗試,不久一位勇敢走上前試穿後,其他人忽然蜂擁而至,紛紛在活動看板前拍照留念。除了韓服體驗,還有韓國童玩打畫片和投壺,回答鐵門上的特色塗鴉也有小禮物,大家玩得不亦樂乎,遲遲無法離開!我喜歡吃的辛拉麵,彭先生說明包裝上藏著玄機,大伙兒馬上埋頭做筆記。

永和藝術街

    永和有兩位國寶級藝術大師楊三郎,一位是畫家,一位是創作臺灣歌謠的音樂家。博愛街名為「永和藝術街」,疫情前的假日常有藝文活動,街上有永和唯一的市定古蹟「網溪別墅」,現為楊三郎美術館。

    古時新店溪兩岸的交通靠渡船維繫,當時較大的渡口是網溪渡,聯絡龜崙蘭溪洲與臺北,碼頭即在現今的光復街底,昔日在溪畔埔地種植用來薰茶泮香的黃槴花,花開時節香氣怡人。網溪別墅為畫家楊三郎父親楊仲佐1919年所建,楊仲佐原本住在大加臘堀仔頭,網溪由來一說為今永和市中正橋附近的河域稱網尾寮溪,又說網溪原為漁人掛網之處,別墅總面積達五千多坪,屋頂為木桁架鋪日式黑瓦,牆面為清水磚,外牆洗石子及水泥粉光裝飾,是日治時期知名的賞菊地點。別墅背對新店溪,月夜泛舟,水面浩渺,順流高歌,恍若仙境,故以「網溪泛月」成為中和八景之首。

    楊三郎與妻兒從淡水搬到網溪別墅後,1947年在二樓修築歐洲風格的畫室,挑高樓層單斜屋頂,採光以北面大片落地窗及南面小窗戶,讓自然光從南北透入室內,避免畫作遭東西日曬而變質。此處是楊三郎最佳創作空間,也是當時畫壇人士重要的集會場所。1991年別墅旁的楊三郎美術館落成,不久遇道路拓寬面臨拆除,最後經由多方努力下保留列為三級古蹟,2015年列為市定古蹟。其中楊仲佐古蹟室是當時文人墨客與政商名流聚會之處,展示許多古意收藏,圓形大桌上擺放的正是楊家珍貴名菜「佛跳牆」的甕。

    回程經過名聞遐邇的「永和豆漿」,永和豆漿原指位於永和路二段中正橋頭24小時營業的豆漿店,1970年代開始逐漸聞名全臺,至今臺灣到處都可以看到名為永和豆漿的中式早餐店。小小的永和,大大的驚喜,對我來說,永和不再陌生,是風水寶地,值得一遊再遊!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