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018 金車分隊:跨越距離 走入山林──彰化師範大學山地服務社

 

    沿著台十四線一路經過霧社,在八十七點五公里處的雙叉路口,驅車向左前行,經過數公里彎曲幽靜的山區道路後,隱身在部落中的廬山國小,以溫柔的姿態出現在眼前,繽紛多彩的彩繪牆面展現了現代與傳統的融合,清澈溫暖的歌聲穿過校園的圍籬傾瀉而出,來自土地的聲音,靜靜地訴說著關於生命的故事。


文 / 余亞蘭

    擁有高曝光度的偏鄉小學-廬山國小,每年寒暑假總會收到無數大專院校的營隊企畫書,雖然歡迎大學生進入當地服務,但在挑選合作對象上,廬山國小的校長和主任總是用最高標準去檢視每個營隊內容,為孩子與當地社區挑選出最適宜的服務團隊。自師培體系出身的彰師大志工們,貼切教育現場、利用行話溝通是他們的優勢,認真的投入態度更是他們與校方締下服務緣份的關鍵點。

    擁有三十五年歷史的彰化師範大學山地服務社,將「服務」視為標竿,懷抱著熱忱,於每年寒暑假期間前往台灣偏遠山區的小學舉辦服務隊活動,隨著社團目標轉換,服務重心開始從阿里山鄒族部落轉移至南投仁愛鄉一帶,而這裡的居民有高達百分之八十屬於賽德克族。為了改善以往跳點服務成效不佳的問題,近幾年寒假服務隊至都達(Toda)國小駐點,暑假則開始至廬山國小進行長期服務。

    為了拉進志工與部落、小孩間的關係,山地服務社的夥伴不只一次來到廬山國小附近部落。籌備期間,特別在部落進行營前訓練,聯絡當地文史工作者,為志工們上部落文化課程;出隊期間,到社區進行家訪,不僅宣傳活動,志工更捲起衣袖幫忙整理社區環境;育樂營期間,邀請了解部落文化和生態環境的耆老,帶孩子探訪母安山步道。

    山地服務社在營隊課程上,從認知、情意、技能等三個面向為孩子設定學習目標,雖然因為團隊成員由多科系組成的性質,課程設計沒辦法太專業,但課程負責人總會盡最大努力查找資料、運用資源以深化課程內容。而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教育更是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除了孩子,村民也是山地服務社關心的目標對象,別於平常以孩子為主軸的育樂營,志工們每天晚上都舉辦各種活動,邀請居民共襄盛舉。

「年輕人總是有用不完的熱情,但是要用在對的地方。」

    從大學時代便經常在山上進行服務的林主任,已在廬山國小服務長達十九年時間,未育有子女的他與妻子全心全意投入學校,林主任深知,在變動的大環境裡,要找到有心人願意承接,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在學校林主任從不苛求其他老師像自己一樣,他總是抱持著「歡喜做,甘願受」的態度默默耕耘著,希望讓這份傳統可以順利自然地接續下去。

    因應十二年國教與一0八課綱調整,廬山國小開始重新思考學生圖像,決定朝著戶外教育的方向前進,利用百岳起點的優勢,將廬山國小定位為一所登山學校,並導入相關課程,等孩子結束學業回到部落工作時,能夠獨當一面,擔任嚮導、山訓老師,讓山野教育不仰賴學校也能夠落實推廣。

    除了技能面,林主任更希望孩子能培養環境意識,守護獵人精神,將其轉換成現代價值,學會如何維護、永續利用大地的恩賜,在承襲祖先所留下的傳統之餘,也能為部落中帶入新的文化元素。對於志工,林主任也有不少期許,他希望在學校仍舊處於摸索的過程中,來自彰師大山地服務社的夥伴,能陪伴孩子走這段路。學校欲實現理念但礙於現實考量時,可以藉由他們的力量幫學校敲敲邊鼓。

    總是人來人往的部落小學,造就了孩子不怕生的性格,當提到孩子的學習狀況時,志工對孩子驚人的學習力更是讚譽有加,連夥伴們一致認為難度較高、不好掌控的課程,廬山國小的孩子都能馬上吸收,很快熟悉並進入狀況。但謙虛的林主任卻開玩笑地說道孩子們很會「配合演出」。     

    今年大四畢業的隊長祕書蘇鼎鈞同學,全身散發著對這塊土地的熱愛,剛開始對服務沒什麼概念的他,只覺得營隊既能與孩子相處又可以認識原住民文化是件很有趣的事,但從學長姊身上看見更多服務的樣貌後,蘇鼎鈞開始思考社團經營方向,希望讓別人更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什麼是服務的意義?能在生命中找到一件原本和自己沒有交集的事物,將自己全心投入,喚起大家對於文化的關注與重視,是蘇鼎鈞在服務過程中最大的收穫與成長。擔任隊長的李彥宜同學則表示,本來以為服務只是將我們認為服務者需要的給予他們,但後來發現要了解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不從服務者的觀點輕易下定論,互動中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