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 文化理解組 佳作團隊 | 花蓮縣宜昌國小-宜昌六福動物村-找回南勢阿美族「娜荳蘭部落」文化價值
團隊資訊
行動資訊
行動內容
我們的學校是一所原住民重點學校,位在阿美族娜荳蘭部落中,學校中有許多原住民同學,也有很多原住民文化體驗課程,像是製作竹筒飯和阿美族情人袋等,校外教學也會配合原住民主題,體驗八卦網或石頭火鍋,這些活動都非常好玩。但是我們也觀察到一些現象,例如:為什麼幾乎沒有聽到原住民同學使用族語?還有班上的同學也曾經說過,祭典上跳的舞跟他所知道的有很大的出入,甚至他都不知道每個祭典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因此,我們認為,既然我們的學校是一所原住民重點學校,那麼我們更應該要了解社區部落的傳統文化,因為了解文化後,才會懂得尊重文化的差異性,也才能達到親近原住民文化的目的。
你們知道阿美族還有分成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以及恆春阿美等五大族群嗎?我們的學校就位於南勢阿美最大的部落-「娜荳蘭部落」中,雖然我們都不是原住民學生,但我們很想了解跟找到社區原住民文化難以推廣的原因!所以我們認為,要全面性的了解問題,就要從部落、學校跟政府三個方向進行了解,才能獲得全面性的資訊。
另外,大家對於阿美族最為了解的就是「豐年祭」了!而每年花蓮縣政府也會在暑假時辦理「聯合豐年節」活動,我們也非常好奇,政府辦理的豐年節活動,跟部落的豐年祭活動會有什麼樣的差別?是否都能真正的傳遞原住民文化?因此我們也決定實際到豐年節與豐年祭的現場進行觀察,並且訪問參與者。
因此,我們決定從不同的面向去了解問題,並且透過實際的行動,去解決問題!我們的行動方案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蒐集閱讀相關資料
二、針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
三、實際到豐年祭典活動中進行實地調查
四、了解學校學生對於部落文化參與的程度
五、將相關資訊遞交給學校,討論後續相關課程推動方向。
我們首先大量閱讀跟部落文化相關的書籍資料,我們發現部落仍然保有八年一次的年齡階層晉級儀式,而且還發展出獨特的捕鳥祭,至今族人仍然保有這項傳統的捕獵活動。
由於學校的族語老師就是部落長老,因此透過訪談長老,了解許多部落的文化習俗,接著長老為我們接線上頭目,頭目也牽線,介紹了兩位文史工作者。由於在訪談過程中,部落專家們都認為語言流失是文化消逝的問題之一,因此我們也訪談了原住民校長,及教務主任。透過訪談,我們從中歸納整理出部落文化消逝的問題,大多來自於宗教與環境因素,例如:巫師文化失傳、語言消失、部落開始混居導致文化消逝等。
接著,我們在7月份時,參與了縣府舉辦的「聯合豐年節」及部落的「豐年祭」活動,我們發現豐年節較像是一個大型嘉年華會,雖然很多遊客一起同歡跳舞,但難以了解文化意義,而部落豐年祭活動,從一早的迎靈儀式到接下來的舞蹈等,都詳細的傳遞了文化意義,也凝聚了族人的情感。
最後我們針對學校高年級全體阿美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多數同學對於族語的使用並不頻繁,甚至對部落文化的參與度也不高,但卻認同也喜歡學校所辦理的原住民課程,我們也將行動的發現告訴教務主任,以作為學校未來相關課程規劃時的參考。
在研究行動之後,我們的成果獲得評審青睞,獲得花蓮縣小論文競賽金獎肯定!後續,花蓮縣政府也在頒獎場合中,將我們的行動歷程製作成大海報,讓所有參與者都能觀看。同時,我們也將我們的行動歷程與感想,分享在班級的FB粉絲專頁及Youtube上,讓更多人可以關注此議題。
研究後,我們深切感受到阿美族文化應該要被更多人認識,才能真正達到族群融合目的,因此我們正在製作一套關於阿美族文化的桌遊。另外,我們也將在未來的一年,與學校合作,在校本課程中融入原住民相關飲食文化介紹,希望能讓大家認識阿美族人的飲食智慧。我們也將與社區結合,繪製部落旅行小地圖,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娜荳蘭文化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