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全球議題

【大手牽小手 實務分享】王毓寧:藉著我們所給的,才是生命

 

藉著我們所給的,才是生命

口述/夢想之家 王毓寧執行長         撰文/余亞蘭

         世界公民教育是一種向外與往內的學習過程。向外,帶領孩子看見世界,發現問題;往內,陪伴孩子探索心靈,面對挫折,建立起內外世界的連結,將世界公民素養融入生命。

改變思維,翻轉命運

活動成果分類: 

臺灣青少年 夢想力量無限大

 

臺灣青少年 夢想力量無限大

         

口述/李家欣 、林文芸 、姜懿芪 
撰文/余亞蘭

 

        你曾想過十五歲的自己,也有足以撼動世界的夢想力量嗎?金車國際青年論壇邀請三位台灣青少年一同分享改變的行動過程,只要願意,有天你也可以向世界證明!

 

活動成果分類: 

廢油回收變燃料 用愛溫暖貧戶

 

廢油回收變燃料  用愛溫暖貧戶

口述/林心瑜     撰文/余亞蘭

         美國臺裔少女林心瑜(Cassandra  Lin)於10歲開始發起美國羅德島社區的廢油回收計畫,因為關心生活周遭,將新聞要文串連起來,發現社區廢油問題及貧困家庭冬天暖氣不足,進一步宣導廢油回收再製,造福無數街友及貧困家庭。

從服務學習延伸而來的TGIF計畫

活動成果分類: 

臺灣青少年如何放眼全球?

  

  國際政經時事瞬變息萬變,但面對全球化,青少年似乎漠不關心?根據最新一份調查顯示面對中國一帶一路跨國區域經濟體,及與臺灣相關的南海議題,半數青少年直接回答不知道,且僅不到二成可以回答正確,可見國際常識還有很大的落差,是今後國際觀教育可以努力的方向。

  金車文教基金會發表「地球村公民-國際觀問卷調查」,針對全省高中及大專院校學生進行調查,總計回收2,501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3.4%,有正負3%的抽樣誤差。

文 / 曾清芸

青少年自評與評國人國際觀分數皆不及格

活動成果分類: 

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世界公民教育(下)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幫助學習者,不論是成年人或孩子,獲得尋找連結的能力。樂施會相信,如果人願意鍛鍊以下七個世界公民能力,就能重新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在微小而具體的行動中,找到更多改變世界的可能。

鍛鍊的過程就是學習成為世界公民:七個公民素養

1. 同理心:同理心並非同情心,即使面對陌生人或是討厭的人,我們依然願意換位思考,好好聆聽。同理心是座橋梁,連結人重新看到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尋找不同的可能性和機會。

2. 謙遜好奇的心: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最正確」,就像瞎子摸象,我知道的和你知道的都只是一部分,我的正確跟你的正確都是對的,但我們可以交換觀點,察覺自己的盲點和限制,保持柔軟的心,讓彼此的世界變得更豐富。

活動成果分類: 

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世界公民教育

  樂施會長期推動世界公民教育,藉由故事、遊戲、戲劇等方式讓孩子了解貧窮、社會不公義等全球問題。香港樂施會世界公民教育資深推動者李嘉敏,以「互動教育世界公民」為題,透過樂施會的經驗、實際與觀眾互動教學,讓夥伴以各種角度看見自己和世界的關聯。

口述:李嘉敏 / 撰文:盤惟心

樂施會:每個人生而平等

  樂施會有個簡單卻很難實踐的信念:每個人生而平等,並享有這五個基本權利:永續生計的權利、基本社會服務的權利、保障生命安全的權利、意見獲得重視的權利、被平等對待的權利。

  如果人生活在基本權利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人很難想像明天要做什麼,一年後要做什麼,更別想過未來。基本權利讓人有選擇、有發想機會,如果有人失去他應有的權利,我們有責任讓他重新獲取這個權利。「這不是做愛心事業,而是堅信人生而擁有。這是我們的信念。」

活動成果分類: 

擁抱世界,從自己開始做起

  雲林縣樟湖國小陳清圳校長帶著孩子從學校走進自然、走進社區,以行動力及實踐力孩子探索多元發展。

口述 / 陳清圳 撰文 / 盤惟心

  假如現在,我把你放到一個深山裡,提供山屋、飲水,你可以帶兩個星期份量的食物,你會想要做什麼?

面對這個世界,你該如何自處?

  陳清圳校長最近考慮要將學校的孩子帶到深山兩個禮拜。進到深山之前,我們會想:如何生存下去?為什麼要進去深山?實際進入深山生活,我們會看到一些需求,比如:如何讓這兩個禮拜的食物分配平均,如何確保安全、保持身體的舒適及清潔,避免罹患疾病、生病時如何自處。過程中為了適應,勢必要做適度的調整,看到問題本身在哪裡。

活動成果分類: 

小學生關心全球糧食問題 代表臺灣在馬來西亞IAVE會議發表

  何翊華、陳惟蓁同學於在IAVE青少年會議身著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服裝發表「我最麥力」故事,分享如何關心全球糧食危機、臺灣糧食自給率等議題,以及臺灣賽德克族的文化並推廣臺中花卉博覽會,並歡迎亞洲區馬來西亞、印度、印尼、寮國、泰國、南韓、日本、香港、新加坡等與會外國朋友一起來臺灣。

撰文 / 郭虹君

  臺中市建功國小冒險部落團隊教師郭至和及六年級同學何翊華、陳惟蓁於2017年代表臺灣於11月21日至25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IAVE青少年會議發表。

活動成果分類: 

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世界公民教育(上)

 

  樂施會長期推動世界公民教育,藉由故事、遊戲、戲劇等方式讓孩子了解貧窮、社會不公義等全球問題。世界公民教育資深推動者李嘉敏,以「互動教育世界公民」為題,透過樂施會的經驗、實際與觀眾互動教學,讓夥伴以各種角度看見自己和世界的關聯。

口述:李嘉敏 撰文:盤惟心

樂施會:每個人生而平等

  樂施會有個簡單卻很難實踐的信念:每個人生而平等,並享有這五個基本權利:永續生計的權利、基本社會服務的權利、保障生命安全的權利、意見獲得重視的權利、被平等對待的權利。

  如果人生活在基本權利得不到滿足的狀態,人很難想像明天要做什麼,一年後要做什麼,更別想過未來。基本權利讓人有選擇、有發想機會,如果有人失去他應有的權利,我們有責任讓他重新獲取這個權利。「這不是做愛心事業,而是堅信人生而擁有。這是我們的信念。」

活動成果分類: 

【孩子行動力‧下】陳清圳:不要忽視孩子本身的行動力

  台灣現在的教育問題是孩子學習動機不足,基本能力導向不夠,跟生活脫節。陳清圳校長曾在2015年做過調查:台北的孩子一個禮拜扣除下課時間,跟戶外接觸的時間只有30.5分鐘;而每週接觸3C科技的時間則為1244分鐘。如果孩子對真實生活情境無感,開始與生活脫節的時候,如何產生行動力?

口述:陳清圳 撰文:盤惟心

當你開始做,世界便開始不一樣

  「教育路上,我們遇到很多困境,但在困境裡面仍必須要保有願景。」陳清圳認為,孩子不能只躲在圍牆內學習,而是走出圍牆外面做出行動。以前學校的課程圖像總強調認知能力(學力),然而與學力密切相關的「非認知能力」卻經常被忽略。非認知能力教導孩子正向樂觀、保持高度興趣學習,面對挫折的情緒管理與毅力,以及處於任何環境的自我察覺能力。「這個能力必須在中小學時培養,最好是學齡以前就開始。認知與非認知能力,必須在無私、結合理念及在地精神的環境下培養。」

活動成果分類: 

頁面

訂閱 RSS - 全球議題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